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23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西译大三女生年薪四十万引爆华夏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西译大三女生年薪四十万引爆华夏

编者的话

在国内绝无仅有的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体的41家大型企业组成的“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在西译大招聘后,其中一名大三学生被一家公司看中,以年薪40—50万元预先录用。经《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披露,消息不胫而走,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其中美国《世界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香港《民报》、《镜报》、香港《凤凰卫视》、《大众报》、《文汇报》皆以显要位置报道这一新闻,他们认为中国大陆人才观和用人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然而,也有一些媒体非要弄真成假,歪曲事实,为了炒作自己小报瞎编乱猜,臆断是非,本报今日特推出一组中央级主流媒体的文章以正视听。

以世界五百强企业为主体的四十一家大型企业组成如此大规模的招聘团,在一所大学进行人才招聘绝无仅有。

为何不能是“西译”?

□中华工商时报记者 木佳

四十多家跨国公司集中前往西安翻译学院预招人才的消息,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很多人羡慕这所学院,能引得美国《财富》周刊排名的世界500强在学生毕业的前一年就来“抢”人,本身就能说明这所学校的实力。有很多人甚至不相信眼前活生生的事实,怀疑这是校方在故意“炒作”。不少人问,“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凭什么可以拿到40多万的年薪?”“即使真有这等好事,也应该先轮清华、北大的学子,怎么竟是‘西译’?”为什么就不能是“西译”?说到底,就是因为“西译”不在全国若干名校之列,更重要的是“西译”属于民办,没有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不是“正规”的大学。他们培养的学生,似乎理所当然的就应该低“正规”公办大学学生一等。而“西译”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一批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到“西译”提前招了210名学生,并给出了年薪40万元的高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极具战略眼光的跨国公司,更看重人才的实用价值。他们最需要的是精通外语、对内懂管理、对外懂市场,既有公关能力,又有工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西译”培养了这样的人才,所以,一批跨国公司盯上了“西译”。有消息说,最近国内最具实力的排名前100家的企业,也要到“西译”提前招生,看来,国内老板在选择大学毕业生的时候,看重的也是人才的质量,而不在乎“公办生”,还是“民办生”。“西译”大招聘,不仅增强了民办高校学生的自信,也增加了所有民办高校办学者的信心。像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样,社会认可的只是产品的质量,而不在乎产品出自什么所有制的企业。当然,与所有企业一样,只有出了名牌产品,才可能成为名牌企业,像“西译”,学生还没毕业,就被成批地挖走,这样的“民校”,不久也会成为名校。我们希望民办高校能涌现出更多的“西译”,也希望政府在对待民办高校的政策上与公办大学一视同仁。不仅在教育界,全社会都应该摒弃对于“民办”的偏见,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上来。

丁祖诒:民办高校毕业生为什么就不能拿40万元年薪?

新华社 (记者 贾奋勇)前不久,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在西安翻译学院招聘时,以年薪40至50万元与学院英语系本科大三女生郝媛达成预聘意向。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北京某报连篇质疑,认为如此新闻有招生季节广告炒作之嫌,西安翻译学院牛得太过了。西安翻译学院院长丁祖诒日前专程到京向新闻界说明此事。他表示,某报这些报道已经严重伤害了西安翻译学院25000多名学生的感情和就业前程,损害了西安翻译学院的声誉,对当事人郝媛同学的打击更是难以估量的,希望媒体对人生刚刚起步的孩子们多一些理解、宽容,对民办高等教育少一些歧视;给孩子们留下一个机会,给民办高校留下一条生路。

今年6月10日,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主体的41家大型企业组成“中国西部人力资源考察团”前往陕西考察。在西安翻译学院,由于学院今年毕业的近4000名应届生5月底已经被600多家三资企业招聘一空,这41家企业有关人员只能与三年级在校本科生面谈,最终与210名学生达成聘用意向,郝媛同学就是其中之一。

丁祖诒院长表示,这个考察团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组织,由环球商务公司具体承办。考察团在西安翻译学院的招聘活动,包括中澳北京菲达乳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锐光现场宣布以年薪40万至50万元聘用郝媛同学的意向,都有录像和在场各界人士为证,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清楚的,招聘情况是真实可信的。

这样一个正常、有益的活动,最后被媒体炒作,反而对西安翻译学院造成如此不利的影响,这是丁祖诒院长始料不及的。丁院长说,学院已就此事在全国许多报纸上发表了法律声明。他本人也与北京某报进行了联系,表示如果事实不能得到澄清,学院将诉诸法律。他表示,某报的报道编造了太多的东西,带有明显的恶意。他目前最担心的是,这些报道有可能对学院25000多名学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并可能毁了郝媛同学相当光明的工作、生活前程。民办高校学生本来就活得不易,碰上这么一通兜头盖脸的贬损,孩子们怎么受得了。

丁祖诒表示,对民办高校的质疑、贬损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歧视、偏见。目前,我国公办高校招生数量有限,大量中学毕业生被排斥在外。近年来民办高校的兴起,为这部分学子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民办高校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西安翻译学院建校十几年来坚持严格正规的办学方针;针对市场需要大力培养“外语加专业再加电脑、驾车等实用技能”的双专业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越来越受企业欢迎,在全国甚至国外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因为传统观念作怪,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对民办高校看不惯,一有机会这些偏见就会发作。这次招聘对参与企业来说完全是市场行为,企业认为学院某个毕业生值多少钱那是它自己合理测算的结果。退一步从很被动的角度讲,名校的优秀毕业生成堆,为什么翻译学院这样的民办高校就不能有一两个拔尖的呢?国企有精品,民企难道就不会出名牌吗?

丁祖诒呼吁大家对这次事件背后隐藏种种落后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批判思考。他说,目前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民办教育促进法,力图营造更宽松的环境,推动民办教育事业再上台阶,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人抱着僵化的观念,怀疑民办高校也能有所作为,不相信民办高校也会创造奇迹,这也未免太落伍、大与时代脱节了。这些人真应该反省反省,迈开步伐,与时俱进。

为民办教育说句话

□科技时报记者 刘亚东

40多家跨国公司最近到西安翻译学院(简称西译)招聘职员,其中一家公司以40万年薪预定一位大三女生。40万年薪的确不算少,可这样的例子如今已经多得让人听来提不起多大兴趣。奇怪的是,西译却因此惹出一场轩然大波,某媒体连篇累牍。称之为“炒作”、“造假”、“骗局”,等等。

目前的人才市场价格不够规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设想,如果该大三女生是一位清华或者北大的“天之骄子”,还会有这些怀疑和争议吗?可见,这个女孩子的“麻烦”仅仅在于其母校是西译——一所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的“不正规”的民办高校,那些怜惜北大学生受了“刺激”的媒体,那些哀叹“MBA身价不如大三女生”的新闻同行,如果不是另有不可明言的缘由,那么只能说是出于一种类似于“血统论”的不良心态。

相对于真理,偏见有时比无知更可怕:在校生以40万年薪被预聘,清华北大出100个、1000个,都不足为奇,为何一所拥有25000名全日制学生的民办高校只出一个,就这么不为所容,就这么欲置其于死地而后快?西译院长丁祖诒说:“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引来这么多争议,实在让人不解。西译这所民办高校即使培养出一两名年薪40万的学生,与重点大学的差距还是很大,我们仍需要继续努力。”

穷国办大教育,我们任重而道远。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株幼苗。她在破土而出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人们看到,在很多情形下,她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甚至比后者更能迅速地把握市场脉搏,进而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急需的人才。西译培养学生不求高、精、尖,但求复合、实用,正是这种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市场定位,才使自己得到企业的青睐和社会的承认。

企业挑人,归根结底是挑人的本身,而不是这个人毕业于什么学校。就像钱钟书先生所言,既然鸡蛋好吃,又何必在意下它的是哪只老母鸡!如同市场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同一样,民办教育这个新生事物完全被人们接纳并受到公正对待也需时日。有使命感的媒体、有责任心的记者,应该利用我们手中的舆论工具,来尽力缩短这一过程,而不是对她横加责难。让我们一道为中国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出把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