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当工人为何不吃香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持续深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登陆中国,他们提高竞争力的一个很关键的手段就是促进人才的本土化,不遗余力地抢夺国内企业优秀人才,尤其是优秀技工。同时,当前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也使得青年技术工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可以说,技术工人的匮乏直接影响到众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据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23%,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5%,在技术工人中,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占15%,而我国上述三项数字仅为5%、35%、60%,比例严重失调。许多企业青工“技术断层”的现象非常严重。一方面,相当比例的青工认为学技术没出息,学习热情不高,导致技术水平低下;一方面,很多宝贵的操作技术和维修绝活濒临失传。许多企业往往引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而无人操作,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甚至陷入困境。那么,当工人为何不吃香了呢?
一是社会舆论对“技术工人是人才”的宣传重视程度不够。一提起一线工人,似乎给人的印象总是与“脏、累、差”联系在一起。一些企业工作环境差,职工的各种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愿意当工人的越来越少。尤其是不少企业领导在对人才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总认为只有“科班”出身才能算得上人才,却不知他们所掌握的新技术只是相对于过去而言,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不少技术还存在着很多年的差距。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少则5年,多则10年的差距。
二是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文化素质不高、没有技术的人,依靠着各种方式发了大财,这就给很多人以“不学技术照样能发财”的意识,这种错误认识在相当一部分青工中还占有一定的市场。不少企业中,具有高级技工职称的人员在晋升、奖金、住房等福利待遇上还远远比不上中层干部,评上了工人技师,也只是每月多补贴几十元钱,而大小干部一旦加冕,将会受益终生。另外,在不少企业里,表现特别好的技术工人尤其是工人劳模们,往往很快就会被提拔到领导岗位,离开了发挥自己特长的环境,从而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创新激情。
三是企业职工技术教育和培训缺乏吸引力。与西方国家实行的“社会办教育”和“终身受教育”的模式相比,我国的职工技能教育主要通过企业办班培训,个人受教育大多是一次性的。同时,这种技能培训基本上是现学现用,缺乏超前性。落后的职工技能培训,严重地制约了我国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致使长期以来大部分技术工人呈现出“双低”现象,即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
四是企业机制改革使许多优秀技工提前离岗退休。作为技术型工人,四五十岁正是他们技术成熟、经验丰富、体力旺盛的黄金年龄段,这些老技工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对企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大多是爱岗敬业的典范。但是,由于企业机制改革的原因,尤其是在那些实行内部退养、子女接班的企业,大量年富力强的老技工提前退休。更有不少优秀技工挡不住高薪诱惑而提前离岗“跳槽”,这在中国加入WTO后,问题日趋尖锐,成为影响职工技术队伍相对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