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7月25日

陕西工人报新闻广角 打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旗舰 相聚太白山 携手架金桥 学员语丝

当前版:第A4版:新闻广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新闻广角
04

打造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旗舰

——记丁祖诒和他创建的西安翻译学院

西安翻译学院

一个辉煌的名字

这是第一所真正具有规模的民办大学,2.5万名全日制住校生使她名闻遐迩;她是一家完全靠学费自我滚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1500亩校园和43万平方米校舍,成为拥有6亿元资产、年收入1.5亿元的全国民办大学“首富”;这里第一个同时与美、英23所知名大学签约联袂;这里第一个接受百名外国驻华使节的专访;这里的院长是中国民办教育界屈指可数的“东方之子”,并受到过十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和褒扬。

1996年3月25日,北京文采阁举办了关于丁祖诒创办西安翻译学院的长篇报告文学《为了中国的哈佛》一书的首发式。

1998年至2001年连续4年,西安翻译学院分别招录了6800名、7000名、9700名和8300名新生,创造了一年招一所“大学”的奇迹。

丁祖诒

一个创造奇迹的人

丁祖诒,一个靠自学成材的落榜生,却为落榜生办了一所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大学;由练习生、工人到助理工程师;由中学教师到大学教授,及至被众多国家研究机构聘为高级研究员,授予民办教育家称号;由“黑五类”到省政协党委、由“牛棚”到“东方之子”……

他就是西安翻译学院的创业者和带头人。

磨难,对弱者来说是一种灾祸,而对于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来说则是意志和精神的砥砺。

45年前的一个夏天,18岁的丁祖诒以高考门门90分(当年满分为100分)的优异成绩被国内顶尖名牌大学青睐,但却因“政审”不合格而“落榜”。他誓言:今天我没能跨进大学的门槛,总有一天,我要登上大学的讲台。工作后,他用第一个3年自学了4门外语,翻译和出版了数十万字的译文和译著;用第二个3年在一所部办业余大学速成了6年制本科课程,取得了国家承认的本科学历;他用第三个3年一头扎进了他高中时代热衷的被称为“数论王冠”的费尔玛大定理,他的初步研究成果受到了华罗庚手书的亲切勉励。

对于落榜生,丁祖诒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同样会成为高等技术人才,他们同样是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这应该是第二个希望工程。

怀着这样的心情和愿望,面对一群像他当年一样酷爱学习、向往神圣大学殿堂的落榜生,开始了人生又一次拼搏。丁祖诒在15平方米的院长办公室里至少睡了10年;年逾60的他,四季如一日地操劳于他的教学和管理之中,无法估算他所付出的劳动和应取得的报酬。他掌管着数亿元的资产,却抽着不足1元钱一包的香烟;他在校园内看到纸屑垃圾时,会亲自捡起来;他节衣缩食,却会花几千万元建校园网和图书馆,花几千万元为学生配置专业实验室,花几亿元建教学大楼和公寓楼;他住简易房,但他的学生住在配有暖气、电话、电脑和卫生间的公寓内;他一身孤胆,曾只身与滋扰女学生的一群歹徒搏斗;他桀骜不逊,敢为学生向权力部门和顶头上司请命;他好激动,跑到莫斯科为申奥呐喊,为中国加油;他好潇洒,歌声朗朗、舞姿翩翩,两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和“敢问路在何方”为学生唱了15年;他文采飞扬,做几个小时的报告从不拿稿子,论文哲理精辟、杂文犀利辛辣、散文韵情并茂、诗词意境高远;他办学严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严格得让学生叫苦,但又和蔼得与学生同嬉戏;他摒弃了国办高校单一型专业培养格局,创立了“外语+专业+现代化技能”培养复合实用型涉外人才的下氏崭新教育体系,丁祖诒开创的这种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大学后继续教育融为一体、把专业深造与现代技能合二为一的高等学历教育模式,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对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体系改革,无疑有着先驱性的指导意义……

在他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下,西安翻译学院终于走出了中国民办教育的辉煌历程。

“三个代表”引领

一个民办教育的发展理念

坚忍、执着、奋进、拼搏、有远大的理想,又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丁祖诒。

在为落榜生创办的西安翻译学院起步不久,丁祖诒就开始思考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的种种现状和未来发展理念。

1999年,在确立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格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前两个月,中央各主要报刊先后以整版发布了丁祖诒在北京“民办学校国际研讨会”上宣读的“论中国民办大学态势”万言书。

论文站在时代和民族的高度,从民办高校产权归属界定了“中国民办高教的公益性、事业性和全民性”及“民办高教立法的主体应是民办高教的广大学生”。论述了“民办高教、成人高教、普通高教”与“西安、北京、江浙”渐成两个“三足鼎立”之势及民办高教硅谷正向西安转移的论断。

2000年,在盛大的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丁祖诒面对中国的科技精英和各界代表侃侃而谈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与促进西部大开发的关系,并进而阐述他的关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理念。中国教育电视台“学术报告厅”栏目以50分钟发布了他的学术报告。

他从西部大开发应优先开发知识资源谈起,认为将自然资源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习惯性陈旧观念让位于知识资源的优先开发已成为当务之急。

2001年,在中国西部论坛专题会场,丁祖诒就西部大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又发表了“中国民办高教是WTO教育服务贸易前沿阵地”的演讲。

以丁祖诒的观点,全国1300多所民办大学的200万民学大军的蓄势待发,无疑为西部知识资源的开发和高职人才的大面积普及、为西部人力资源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力资源的储备以及全民族高等文化素质的提高展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生机。

在此基础上,丁祖诒提出了关于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理念:

我国的民办教育既有其政治范畴的事业属性,又有其运行机制的产业属性。所以,我国的民办大学应界定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在市场经济产业运行机制下的新型全民性公益性教育事业。

前不久,丁祖诒在“三个代表指引民办高教胜利航程”论文中首次提出,“不花国家一分钱的中国民办高教,20年为国家节约了生均年培养成本3000亿元,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的中国民办高教,同样坚持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民办高教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的著名论断。光明日报社为此于2002年5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丁祖诒民办高教理念研讨会”,全国高教理论界聚集一堂。

创建东方哈佛

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

早在1990年的香港《亚太经济》杂志上,曾出现过这样一篇长篇报道:

“美国哈佛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皆为国际闻名遐迩的私立大学。今天,中国也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脱颖而出,他在大西北的黄土地上创办起一座民办高等学府。几年来,西安多家显赫一时的社会办学机构因生源缺乏而纷纷关闭,惟独这位教育工作者办的学校,却蒸蒸日上,博得了社会各界的青睐。人们说,这是未来的东方哈佛、未来的中国“早稻田”,这所学校便是西安翻译学院。这位教育工作者就是被人们誉为‘20世纪新武训’的丁祖诒。”

1990年,美国杜布克大学的教授代表团一行20多人,在参观了西安翻译学院后,当场宣布:今后每年为其提供一个4.4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名额,学生不需要参加托福考试,可直接进入杜布克大学留学。

10年以后的2001年7月18日,由20所美国知名社区大学的45位校长、教授组成的国际社区大学代表团在团长马克·文的率领下来到西安翻译学院参观访问。丁祖诒代表全院1300名教工和两万多名学子向来宾们致欢迎辞:“西安翻译学院要创未来的东方‘哈佛’,西安翻译学院必将代表中国走向世界!”在参观过程中,参观团成员时时发出一声声惊叹。一位叫LisaBarner的女士异常激动地感叹:“西安翻译学院的美丽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雄伟的世纪楼,青青的翠华山,潺潺的太乙河,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学院自己培养的老师也很优秀,知识丰富,谈吐不凡,有这么好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一定很棒!”

2002年6月10日,以世界500强为主体的41家企业云集西译考察与招聘,一举预聘了210名大三在校生,其中最高年薪40—50万元。《中国青年报》6月12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一新闻,《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美国《世界日报》、《亚洲华尔街日报》、香港《明报》、《镜报》等多家海内外媒体争相转载,满腔热情地赞扬大陆人才观和用人观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二希望工程”

一曲感天动地的辉煌乐章

丁祖诒办学实践和办学理念赢来了一片如潮的赞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部部长陈至立陪同下视察西译时,盛赞西译学子英语口语的群体优势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亲切地勉励丁祖诒总结外语教学方法,办好西译。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程思远为丁祖诒先生题词:祖国需要新一代的教育家。

世纪老人冰心拉着丁祖诒的手亲切地勉励他要将“第二希望工程”的希望延伸。

又一位世纪老人、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于2002年7月14日,在丁祖诒应北大特邀讲学时热情接见了他。

中国海协会会长汪道涵与他促膝交谈三个小时,题词:“民本”。

丁祖诒真真切切是在无私地奉献着,他白手起家创业的6亿元资产没有一分属于他个人所有。

陕西省省长程安东早在1997年专程考察西安翻译学院时就盛赞西译是“社会办学的楷模”。

2001年10月,陕西省省委书记李建国视察西译时深情地指出:西译的外在形象是好的,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甚至部分党政领导都认为西安翻译学院办得好!

2001年11月,陕西省省委副书记袁纯清视察西译时,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西译久负盛名”,并首次提出“西译精神”的理念。

陕西省高教协会鉴于丁祖诒的卓越贡献授予他“民办教育家”称号。

短短三、五年间,中国数百家新闻媒体发表了难以计数的关于丁祖诒和西安翻译学院的消息报道和研究论文。

众多网络媒体推介了丁祖诒和他创办的西安翻译学院之后,互联网上掀起了探讨创办未来东方“哈佛”和中国民办教育发展之路的阵阵热潮。人们纷纷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丁祖诒和他所献身的“第二希望工程”的赞叹之情。

丁祖诒的民办高教事业,无疑已成为为中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伟大事业,所有到过西安翻译学院的人们无不为他们的事业而惊叹,所有读过他们故事的人们无不为之激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评论家何西来说:当今中国,丁祖诒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民办教育家。他的远见卓识表现在,他不仅是自八十年代以来克服千难万阻蓬勃发展起来的民办高等教育的成功实践家和开道者,而且是一位难得的思想者。

拥有25000名住校生的西安翻译学院,15年来已经为国家培养和成功地输送了20000名有用人才,他们被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三资企业争相聘用,在各自的岗位上出色地工作着。

50多年前,从江苏洪泽湖畔走出的少年如今已经到了“耳顺”之年。但是,丁祖诒没有因此而磨去拼搏奋斗的意志。15年如一日,他以自己默默的实践与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心歌,为民族教育事业倾注了一腔热血。

“如果说,救助穷孩子上学是福及子孙千秋的‘希望工程’,那么,帮助每年近百万的高考落榜生继续深造,为他们架设通往知识彼岸的金桥,便称得上是‘第二希望工程’,它同样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丁祖诒掷地有声的话语背后是十余载光阴的执着奋斗和无私奉献。

关山千万重,任重而道远。丁祖诒从如潮的赞叹和显赫的业绩中看见的是未来更加艰苦和崎岖的攀登之路。丁祖诒正在三秦大地上挥洒着他的生命和才情,与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一起,在中国民办教育史上,抒写着一卷卷灿烂的诗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