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多么美好
——听秦来友老人讲述中原突围
文/武国安
“八一”前夕,在陕西省军区八一街干休所,记者采访了原商洛军分区政委秦来友老人。老人80岁了,精神矍铄。他17岁入伍,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风风雨雨。谈起日前央视播出的连续剧《中原突围》,老人兴奋不已,说自己当时就在中原部队,经历了突围战斗的艰辛坎坷。
打响解放战争第一枪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当局撕毁停战协议,调集30万大军,悍然向我中原野战军发起攻击,全国内战随之爆发。我中原野战军坚决执行党中央“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开始向西悄然突围。突围前夕,野战军首长要求皮定钧率领一旅担任掩护任务,牵制敌人,迷惑敌人,打乱敌人的进攻节奏,使敌人三天之内找不到我主力部队的突围方向。
一旅接受任务后,积极在沙窝、余集一线构筑防御阵地,并派部分兵力在东西方向来回穿梭,造成主力向东突围的态势,把敌人的注意力牢牢吸引过来。
秦老当时在一旅二团一营一连任指导员,他们以一个营的兵力坚守在位于沙窝一带的犀牛望月山上。这里一片奇崛峭拔的山相连,层峦叠嶂,山顶上晴空万里,半山腰淫雨霏霏,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打阻击战的好地方。6月26日上午,敌72师在炮火的掩护下向我阵地发起攻击,解放战争的第一枪由此打响。震耳欲聋的炮声打破阵地上的沉寂,浓黑的硝烟和泛起的尘土四处弥漫。炮火一停,我军从掩体中钻出,只见敌军漫山遍野,蜂拥而上,在距我只有一两百米的时候,我们扣动板机,轻重机枪狠狠向敌人扫射,一枚枚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敌人被打得尸横遍野,鬼哭狼嚎。连续几天的十余次进攻均被我军粉碎,面对我军的顽强阻击,敌人望山兴叹,徒唤奈何。直到旅部通知说掩护任务已经完成,秦老他们才悄然撤下阵地。
巧妙地避开追兵
没能消灭我中原主力的敌人叫嚣着,一定要消灭一旅。气急败坏的敌人张开血盆大口,以10倍于我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妄想一口吞掉一旅6000将士。
为了继续吸引敌人,减轻西进主力的压力,一旅决定向东突围到苏皖解放区去。为了迷惑敌人,脱离敌人的包围,一旅积极向西佯动,给敌人造成西追主力的假象,然后在刘家山的深山密林里悄然隐藏起来。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尽管是六月天,夜晚却寒气逼人,指战员们忍受着寒冷和饥饿,静静地等待着黎明的到来。慌慌张张的敌军追兵纷至沓来,骡马的嘶鸣声,杂沓的脚步声,军官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他们压根不会想到,我一旅的6000健儿就在身边。
天亮后部队迅速掉头东进,为了不惊动敌人,连咳嗽都闷在手心里。秦老说他们当时作为尖刀连冲在第一线,当翻越一座山头时,堵截我军的国民党保安14团正准备开饭,做梦也没有料到已经西去的解放军会神兵天降。慌乱中敌人胡放了几枪就四散奔逃。战士们顾不上休息,用刚缴获的钢盔盛上米饭一边吃一边前进,就这样人不歇脚,马不歇蹄,以每天100公里的强行军,将敌人追兵远远甩在身后。说到这里,秦老嗬嗬地笑了起来。
冲破敌人的封锁线
青风岭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其山势险峻,林木葱茏,是一旅通往苏皖解放区的必经之地。它的南面是巍然耸立的天柱山,难以逾越;北面是浪高水急的淠河水,深不见底。7月10日部队抵达这里时,敌人已抢先占领了青风岭主峰,并严密封锁了上山的唯一通道。如不及时拿下青风岭,待敌援军赶到,我军就会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秦老所在的二团快速占领青风岭主峰北坡一座小山丘,与敌对峙交火。一营向青风岭左翼发起攻击,同志们在机枪掩护下冲上高地,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二营向青风岭右翼发起攻击,战士们解下绑腿绞成绳索,攀越悬崖峭壁,用刺刀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劈出一条通道,两厢夹击彻底击溃敌人。这一仗共毙伤敌军200多人,还抓获了几名俘虏。
7月11日一旅抵达磨子潭,磨子潭位于淠河西岸。是夜,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河水暴涨,部队几次架桥都未成功。这时,敌整编48师正星夜兼程赶来,其先头部队已控制住了渡河要点,密集的子弹向我军射来,炮弹击起的水柱有一人多高。部队徒步涉水,边走边打。秦老是北方人不会水,为难之际,突击排一班长贵天林架起他的胳膊说:“别怕,有我在,你就冲不走!”这时一名叫姜楼的战士突然腿部中弹倒在水里,秦老一把拉住他,他挣脱开说:“指导员,快走吧,我不行了。”当部队渡过河,收队时发现,姜楼和几名同志已被河水冲走了。秦老动情地说:“后来贵天林同志在解放太原的战斗中也牺牲了”。
艰苦的征战途中
大别山地贫人稀,漫水河河汊纵横。尽管是夏季,温差非常大,白天骄阳似火,夜晚寒气袭人。部队补给十分困难,战士们每天翻越三四座高山,徒涉十几道河流,食物除少有的一点干粮外,就靠喝流水摘瓜果挖野菜充饥。单衣难以御寒,夜晚冷得打颤,鞋子磨破了,赤脚跋涉在嶙峋的山石上,脚底很快打泡、溃脓,沙子灌进肉里,每走一步钻心疼。翻山时烂脚扒不住地,一不小心人就滚进山沟。加之淫雨绵绵,缺医少药,部队拉痢疾、打摆子的人不少,一些同志走着走着就倒下去,再没有醒来。
穿越皖中平原时,连续5昼夜急行军,部队十分疲劳,停下休息时,战士们按照顺序依次坐好,出发时一个拽一个,迷迷糊糊站起,深一脚浅一脚地朝前走。过津浦铁路时,连部通信员蓝滴水正在拉痢疾,疼得蹲在地上站不起,这时一辆敌人的装甲列车正隆隆驶来,秦老急了,抡起棍子狠狠地向他打去,蓝滴水疼得一跃而起,撒腿跑过铁路线。现已离休的蓝滴水老人几年前从郑州来西安看望秦老时,提起这段往事深有感触地说:“若不是那一棍子,我也许就活不到今天了。”
经过二十四天连续作战、昼夜跋涉,到1946年7月20日,一旅东进千里,穿越豫、鄂、皖三省,历经23次战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当他们打起精神,柱着棍子,列队从欢迎的人群中走过时。看到这支衣衫褴褛、骨瘦如柴、意志坚定的队伍,根据地人民感慨万千,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活着多么美好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5周年之际,回望中原突围,56年硝烟散尽。80岁的秦来友老人感叹生命来之不易。他说,从那时算起到全国解放,他们全连120人,活下来的没有几个。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把过去的战争经历写下来,让活着的人们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渗透着烈士们的鲜血,活着多么美好,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图为秦来友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