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8月22日
体坛纵横
04

精妙绝伦 美不胜收

——民运会表演项目观赏记

□文/张彦 杜逾舸

你看过这样绚丽夺目的表演吗?红红绿绿的“钱鞭舞”、金黄耀眼的“西夏王刀”、一身素白的“何家棍”以及轻快活泼的“羊响板”。

目前,在宁夏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的专场演出中,大姑娘、小伙子和毛头娃娃齐上阵,将深具宁夏回族风情的体育节目尽情展示。

“钱鞭”,顾名思义,就是拴着钱的鞭子。其舞者双手分执一鞭,通过挥鞭使得铜钱发出响声,伴以鞭两头一红一绿两团绒线,和着咚咚的锣鼓,踏着扭秧歌的十字舞步,再配上红男绿女的鲜艳服装,真是说不出的热闹和喜庆!它以步伐欢快、粗犷奔放的特点深受宁夏中宁县余丁乡农民的喜爱。“钱鞭”本身,更成为当地农民向往幸福、追求富裕的象征。在余丁乡,从3岁的娃娃到70岁的老汉,人人都是拿起鞭子就可以跳上一段,什么“一字长蛇”、“二龙戏珠”、“四季发财”、“五福临门”,还能不断变换花样和队形呢!对于在本届民运会上取得好成绩,65岁的教练刘富汗老人信心十足,“我们就随便选了20个人,庄稼地里天天耍的,还怕跳不好?”

十个回族少年一身缟素、头戴白帽、腰系红绫、身披金边黑色坎肩,开始了“何家棍”的表演。“何家棍”创立于清1864年,是国家重点挖掘整理的民族体育项目。赛场中央,只见少年们棍舞生风,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潇洒,如亮翅白鹤般轻盈高洁。动静之间,将“何家棍”所特有的“搁、掠、拨、削、扫、劈、搬、翻”一一展示,体现了其刚劲勇猛、灵活多变、明快直接、发劲别致的风格特点。一时是单棍相向、一时是一对多棍,直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在1999年第二届全运会上得到表演项目二等奖的“羊响板”果然名不虚传。只见漂亮的回族姑娘红裙白裤、金色小帽顶着粉红色长头巾,帅气的回族小伙黄衣红裤、白色裹腿和圆帽、金色坎肩和腰带,只那么一站,就立刻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再听铃铛脆响、板板相击,小伙伴着姑娘踏歌而行,一时间,好像看到回族青年男女在饱餐后,以敲击羊骨和歌声来表达情意的动人场面。

最后出场的,是由20名银川中小学生表演的“西夏王刀”。虽然大刀比他们的个子还高,却被他们舞得干脆利落、劲道十足,再配上雄浑悲壮的音乐,绘有兽纹的小褂,还真能让人感受到西北少数民族勇猛剽悍的风格特点。据传,“西夏王刀”出自公元986年党项族在贺兰山脚下建立的西夏国,是由其开国皇帝拓拔元昊的近卫军发明的制胜刀术。这种刀术当年专门用于砍马腿,几经沿革,终于由区内武术教练王墚挖掘整理,演变成为现在流传在回族群众中、深受大家喜爱的一种集体刀术。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