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08月29日
综合新闻
02

要干就干好

——劳模郭海鱼经理的情怀

成培德 李小鹏

立秋过后的西安,暑气已渐渐消去,又赶上一个绵绵的雨天,已被号称为“桑拿”天气的难耐日子折磨过久的人们真是一下变得轻松和清爽。在西安东郊浐河之滨的一幢白色的小楼里,我们见到了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路桥总公司一公司副经理、陕西路桥绕南项目部经理郭海鱼同志。这位今年已50出头,在修路架桥行业里摸爬滚打了30多个年头的关中汉子看上去肤色黝黑,不苟言笑,给人一种忠厚,朴实的印象……

然而,在与他进行了一番交流后,特别是和与他搭挡的书记李小鹏以及郭海鱼的伙伴们沟通之后,却发现这位表面给人以“粗人”印象的人,其实并不像他的长相那样,而是一位“细人”。据同志们说他随身经常带着一个小本本,上面记满了各种数据与记事,工地上的大事小事,包括进度、质量、安全、甚至一笔笔收入、支出,乃至一些细稍末节都被一一纳入到他的那个“小本本”之中。由此看来,郭海鱼的确是粗中有细,或是外粗内细,算得上是个有心人。

其实,郭海鱼不仅是个有心人,而且还是个热心人。他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是:性格豪爽,敢作敢为,属于那种有激情、有干劲、有闯劲的人,骨子里保留了秦人热情善良的遗风,是一位深得人们爱戴的好心人!

绕南项目部驻地里,因为雨天的缘故,一改往日寂静和空旷的情景,过道里有人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宿舍里不时还传来一阵阵笑闹声。郭海鱼心情放松地说:“这样的轻松好长时间都没有过了。”

是的,整个夏季,我们的筑路工人们战高温、斗酷暑,头顶烈日,脚踏大地麈战了多少个艰苦的日日夜夜,今天,借着这秋雨绵绵的上天恩赐,我们的将士们也该小憩片刻了……

于是,我们的采访也变得轻松和从容,让我们有机会从细节和情感中走近了郭海鱼。

“救火”经理

郭海鱼出身农家,六十年代末进入路桥公司,由于他淳厚朴实的性格和好学上进的品格,在工作中表现突出,仅半年还未转正,就被委任施工作业班长,初出茅庐便一鸣惊人。七十年代中期,他被领导看做是一颗好苗子而推荐到西安公路学院筑路机械系大专部深造。毕业重回路桥公司,这使他多了一份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实力。

此后,他担任机运队机械股长期间,机械车辆完好率达95%,使用率达90%以上。这个业绩让所有知道他的人都竖大姆指。

然而,真正使郭海鱼显露才华,使人们认识郭海鱼这块“金子”的,还是在福建的泉州至厦门高速公路的项目上。

1995年的夏季,闽东南的大地如蒸,而在陕西路桥泉厦项目部里,人们更是心急如焚。由于工程进度滞后,资金短缺,地材缺乏,工程进展处于被动局面,业主对此很是不满。救急如救火,公司当即决定委任一直在西安负责工作的项目部副经理郭海鱼赴闽出任经理一职。郭海鱼临危受命远赴他乡,在他的努力和带领下,项目部干部职工背水一搏,自筹资金办料场,加班加点整修路床,终于提前30天完成了任务。业主在钦佩和惊喜之余,又议标给项目部铺筑5公里的沥青路面工程。郭海鱼在泉厦线崭露头脚,一时间被人们誉为“救火”经理。

1998年,第一工程公司承建渭潼高速公路I合同段,由于施工环境差,农民阻挡干扰大,加之资金短缺,在这危难时刻,郭海鱼挺身而出,知难而上,他靠自己的一马当先,他凭自己的管理才华,他以自己的实干苦干精神终于提前四个月完成任务,质量也得到了建设与监理单位的好评。

渭潼项目鞍马未歇,铜黄项目又告急,由于前期征用农民土地款未到位,村民封堵场地,职工又三个月拿不到工资,以致职工到食堂吃饭都是炊事员在墙上用粉笔记帐。此时职工人心浮动,技术人员借口请假,队伍不稳,生产步履艰难。郭海鱼再次策马上阵。他到铜黄工地后,一方面抓机械的调试安装,一方面完善管理体制,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大刀阔斧的工作方式,很快使项目部理顺了各项管理。他还立下军令状,自加压力,带领职工背水一战,结果,郭海鱼再度“救火”成功。

2001年,在西闫线G2标,郭海鱼又一次显露实力,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困扰下突破重围,不仅完成了任务,而且还夺回了原来因工程进度滞后被业主指令性分包出去的4公里底基层路面工程。

“堵漏”经理

郭海鱼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有几个硬碰硬的数字足以说明,他当劳动模范是理所应当。

1996年以来,连续担任泉厦、渭潼、铜黄、西闫高速公路(标段)项目经理,在组织施工中,狠抓工程进度,加强质量管理,顺利完成了任务。四个项目共完成公路投资2.3亿元,工期分别提前30天、4个月、6个月、20天,工程质量全部评为优良。

1996年以来,完成了4个施工项目,累计实现项目成本降低额达900余万元。项目职工平均年收入是总公司所有项目职工收入的最高水平。

面对看上去忠厚,甚至是有些腼腆的郭海鱼,这位没有传奇经历却有动人事迹的项目经理说话很是坦然,谈到“降成本,增效益”这个话题时,郭海鱼讲:“长期在施工一线,就慢慢地琢磨出了一点道道。”

其实郭海鱼的道道并不复杂,归纳到一点上,就是两上字“堵漏”。

形象地说:我们端一碗水从A点移到B点,如果碗不漏,其量不变,如果碗漏了,其量必变,按照“不减即增”的定理,生产实践中的“堵漏”环节就显得特别重要。

郭海鱼“堵漏”经验并不高深,只是在工作过程中保持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兢兢业业的精神。

这里仅举几例:

之一:叫“多用几个人,可以挤出很多水份”。郭海鱼严把材料进场关,他总是在过磅、计量等岗位多安排几个人,保证每班不少于2个人,这样,杜绝了弄虚作假,堵住了糖衣炮弹,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使降成本从源头就堵住了漏洞。

之二:叫“公开比价,减少浪费”。在材料采购上,各种机械材料、地材、油料实行比价、比质采购。接到任务后,由工程部、物料部、试验室三家调研,提出方案,然后项目部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方案,堵住了不正之风和歪门邪道。

之三:叫“严格管理,增强意识”。除了在原材料的进出场管理方面制定有严格的管理办法外,郭海鱼还在教育职工树立节约意识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如今,在他们的南绕工地上,材料堆放整齐有序,各种乱堆乱放和抛洒现象早已消逝。这可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人可为的事。

此外,郭海鱼还道出了一个秘诀:“施工中要想降成本,砼拌合场的选址很关键。一个工程,能把砼拌合场选到最佳地点,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运输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作业率”。

看来,郭海鱼的粗中有细果然名不虚传,而那降低成本900万元的业绩,正是由这聚沙成塔的一点一滴而来……

‘正气”经理

从七十年代至今,郭海鱼同志抛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与周围的干部、职工一道为陕西的交通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由于他出色的表现,连续7年被总公司评为“好干部、好领导”,2000年被总公司评为“优秀项目经理”,被省行业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陕西省交通系统劳动竞赛标兵”,今年五·一期间,他又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郭海鱼常有勉励自己的一句话:“不求十全十美,但求尽职尽责”。

正是他的敬业精神潜移默化出了他的一身正气。采访中,有职工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年在渭潼线施工时,任项目经理的郭海鱼常常被一个骑着一辆连闸都没有自行车的个体户追逐,死磨硬缠地要一些诸如隔离栅、路缘石之类的零活。仅仅几年功夫,当年的个体户已成了私企老板,开上了“红旗”轿车,而郭海鱼却仍是一身布衣,两袖清风。

这能说郭海鱼技不如人么?还是郭海鱼智商低?

我们可以明确地说:两者都不是!

差别只是两者的追求不同,一个是为了钱而钱的金钱至上;一个是为了人民和国家的无私奉献。论物质,郭海鱼不占上风:论精神,郭海鱼无疑是个坦坦荡荡的富足者。

郭海鱼长期担任项目经理,掌握着各种大宗材料的采购权和项目部的经营权,稍稍使个眼神,吭吱几声,大把的票子是不会缺的。然而,郭海鱼在金钱面前并没有伸手,常在河边走也没有湿鞋。

他两女一儿,五口之家居住在公司目前住房面积较小的两室一厅,当了劳模后,组织给他调房,他谢绝了,五口之家充满着欢声笑语,日子过得滋润、踏实。

在工地,他和工人同吃同住,因公回来晚了,也是让食堂做一碗面。

工资分配上比较敏感,唯有分配合理才能调动起各方的积极性。在郭海鱼管理的项目部里,是谁的贡献大,谁拿的钱多,而不是谁的官大,谁拿的钱多。遇着大干的月份,郭海鱼的工资比生产一线的工班长还少200余元。这样的“官”,谁都服,同样,这样的“官”说话办事不会有绊子,因为,身正生威,威而有信便把这个“官”气做足了……

窗外仍飘洒着蒙蒙的丝雨,室内的谈话显得更加轻松,虽然我们没有看到烈日下郭海鱼挥手施令的大将气度,也没有看到他和工人一起挥汗大干的壮观场面,但他的故事已透过那张路桥人特色的黝黑的脸传达了出来。

一个人的风采,一个人的情怀不是靠某一瞬间的定格释放的,而是在他生命的每时每刻,在他工作的每点每滴。郭海鱼只所以在人生旅途上获得一个又一个光荣称号和殊荣,用他自己的话说,离不开总公司和一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离不开他所奋斗过的群体的鼎力合作,采访结束时郭海鱼还是那句话:要干就干好!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干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