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莫把公开当“功开”
厂务公开这一“阳光工程”在各地推行以来,为加强基层企业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但在现实中不难发现,有的企业领导为迎合某种需要,却把厂务公开搞成了贴上“政绩标签”的“厂务‘功’开”了。明明企业职工再就业为零,却被说成分流安置实现就业率达到百分之多少多少;企业业务招待费居高不下,却被说成比去年同期下降多少多少;企业亏损严重,却被说成比去年同期减亏了多少多少……这些天花乱坠、自我吹嘘地“脱口秀”,纯粹是欺上瞒下、哗众取宠的“空城计”,实在让人生厌。而对那些群众十分敏感且应该公开的,诸如企业领导廉洁自律方面的问题,领导干部个人收入、交通通讯工具的使用、住房情况以及财务、人事、购销等事关企业发展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内容却难见“庐山真面目”。
众所周知,厂务公开的重点是公开,实质是监督,关键是真实。它能否开展得扎实有效,是检验企业经营思想素质好坏,衡量其经营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些企业的厂务公开之所以报喜不报忧,除了有些干部思想不端正以外,主要是害怕将某个问题“抖”出去会自找难看,毁坏自己的声誉和形象,影响个人的政绩和前程。所以干脆能捂则捂、能藏则藏,蒙混一时是一时。有道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事实上,那些好大喜功,护“痛”怕“痒”的干部,群众是“心知肚明”的。因此,笔者建议对这样的干部,纪检监察和组织人事部门不要留“面子”,必要时应当给点“颜色看看”,考虑抽椅子、动位子、换脑子,以还企业一个公平“公开”的环境,千万别等企业“烂”掉了再去收拾。
(孙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