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有难事的老人面前,她像闺女;在迷失的孩子面前,她像妈妈;在过往的旅客心中,她像亲人;在具体的工作面前,她像医生;在同事面前,她又像小学生……,一提起安康车站20069号客运服务员,同事们或接受过她服务的旅客们,都会情不 自禁地称她为
好人——赵大姐
赵淑敏出生于陕西华山脚下华阳乡的一个农村家庭,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作为老大的她,从小就养成了吃苦、奉献的精神,干什么事都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17岁初中毕业就担任了生产队的妇女队长。由于她在生产队工作的出色表现,1975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又被送入西安铁路运输学校铁路运输专业学习。1977年8月毕业被分配到了安康铁路分局安康车务段。
安康车务段恒口车站,是一个四等小站。在这里,她最直接地感受到了小站职工的那种纯朴和善良。也正是在这里,启蒙了她对铁路和旅客的一种挚爱。
1984年5月,正当一列货车在恒口车站正线通过时,突然在站台玩耍的一个小孩跳入轨道中拣拾掉入轨道的玩具。这时列车正以每小时30多公里的速度接近。孩子一回头,看到火车迎面向自己驶来,被吓得呆立在轨道中不动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看到这一情景的赵淑敏想都没想,就扑进轨道,救出了孩子。那一次死神同她擦身而过。
那个被赵淑敏救过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现在在西安工作。逢年过节回安康总要来看望救过自己性命的赵阿姨。
1986年9月,她从恒口车站调到该段的紫阳车站。紫阳属全国贫困地区之一。赵淑敏在紫阳车站工作期间,经常从自己原本就菲薄的工资里拿出钱来捐给当地的群众。当时她老家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都在上学。她每个月发工资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工资的一半寄回家中,贴补家用。她留给自己的生活费可谓已经十分拮据,但她依然还是从生活费中,咬紧牙关挤出钱来捐给了更困难的群众。
1995年元月,赵淑敏调到了安康车站。
安康车站是一个较大的客运站。在这里,赵淑敏的服务舞台更加广阔了。
安康车站也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大家庭——一方有难,干部职工都献爱心;一人有难,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车站多年形成的光荣传统和温馨环境。近几年,陕南地区连续发生洪涝灾害,全站职工共计为灾区捐献衣物、被褥1850件,现金1.9万元。2000年,陕南山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特大洪水,造成了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冲断了襄渝铁路桥梁,大批群众流离失所。赵淑敏一次就向灾区捐献了现金1000元,衣物12件。可赵淑敏的丈夫仅仅是车务段的一名普通干部,孩子还在西安打工,家里的经济并不富裕,到现在还是那几件老古董,别人家都用上了大屏幕纯平彩电,她家还是已不再生产的18时的老“黄河”。
于是,不理解者有之,挖苦嘲笑者亦有之。
有人说:“放着单位发给的工资、奖金不自己享用,却去资助素不相识的过客,这样做值吗?”
有人说:“人家肯定是要名声!但名声能当饭吃吗?有钱才牛气!”
面对挖苦和不理解,赵淑敏也困惑过。她曾经找过站领导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党委书记马喜来对她说:“多年来,你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也给车站赢得了荣誉。旅客需要你,想念你。组织上永远信任你、支持你!”站长汤宽亮也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更加坚强。”
组织上的信任和期望,使她感到身后有一种巨大的力量支撑着她。她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不仅讲服务质量,而且各项工作都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虚心钻研业务,多次在车站业务技术比武中成绩名列前茅,并耐心帮助年轻职工学习业务技术,班组工作在客运车间劳动竞赛中多次获得第一名。广大旅客支持她,组织和职工支持她。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自己的岗位虽小,却时刻同党的形象、铁路的声誉紧紧相连。只要一走上工作岗位,她就觉得身上整洁的藏蓝色铁路制服,如同天空般湛蓝。
一花引来万花开。在赵淑敏及其他优秀职工的带动下,全站职工都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敬业爱岗、帮助旅客、排忧解难、扶老携幼的良好风气,大家纷纷向赵淑敏学习,自觉把她当作工作中的榜样,塑造了安康车站良好的社会形象。
(安芬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