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的熊猫情
□文/白忠德
雍严格在佛坪的大熊猫研究中创造了多个第一:二十年前,他对大熊猫进行了为时半年的野外考察,发表了关于佛坪大熊猫的第一篇论文,第一次掌握了佛坪大熊猫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繁殖巢穴及其生活与活动的一些规律;在野外他首先观察到了大熊猫的交配;他最先找到了大熊猫蛔虫病的感染源;最早在大熊猫的抢救中,用糖类食物引诱取代了一般用麻醉保定的方法;他观察到的大熊猫1胎2崽都可以成活的事实,打破了传统所说每胎只能成活一崽的结论。
老雍初中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无法继续读书,省野生动物调查队来佛坪搞调查时,他给调查队跑后勤,从此与大熊猫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秦岭大熊猫的调查研究工作。在森林跟踪、观察、研究大熊猫非常限辛,也非常危险。保护区东、西、北三面均为22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莽莽山岭,谷峡沟深,交通极为不便。观察棚(点)离保护站距离几十公里,尤其是中咀至黄桶梁地区,途经西河峡谷,两岸悬崖峭壁,涉水渡河30余处,道路极为艰险,和狗熊、羚牛、野猪等猛兽遭遇更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他与一头大黑熊狭路相逢,黑熊后腿直立,头部扬起,张开大嘴,竖起两只耳朵,像是要与他决斗。周围是一片开阔地,没有树,况且黑熊爬树有时比人还厉害。他动也不敢动,过了一会,黑熊掉头走了。他吓得浑身冷汗直淌,好久才恢复过来。又一次,与一群羚牛相遇,他赶紧爬上大树,直到听不见羚牛的声音,他才溜下树朝前走,哪知有头大雄牛没走远,二者相距很近,羚牛喷鼻时的腥膻熏得他差点昏过去,所幸羚牛并没向他进攻。山林里多毒蛇和“裤裆蜂”,有时把蛇踩在了脚下,吓得他直起鸡皮疙瘩。“裤裆蜂”则专往裤腿袖管里钻,把他蜇得满地打滚。吃的常常是冷馒头,喝的是溪水。食用物资全凭民工背送,遇上雨雪天气,粮食蔬菜供应不上,就只有吃树上长的黑木耳和地上生的蘑菇。30多年后,当他提及这些的时候,脸色一片平静欣慰:“大熊猫太珍贵了,它们能落户生息这里确实是佛坪最大的荣幸。作为一个佛坪人,我有责任保护它们,让它们生活得更好……”他愉快地回忆起自己与熊猫“乖乖”保持四年友谊的美好往事。老雍讲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熊猫妈妈沿着固定路线上山,她虽然想把两岁的儿子甩掉,可儿子不用她带领也能沿着妈妈走过的路线上山;第二年,妈妈走另一条路上山,儿子却还在走头一年的老路。聪明的妈妈轻易地甩掉了儿子。熊猫妈妈是非常爱崽的,可等子女长大后,妈妈就要把它们赶走,不走就咬,迫使子女离开本群,加入到另外的群体中,这样可以防止近亲繁殖。与其它熊猫相比,这只熊猫妈妈的做法就显得温柔多了。
老雍参加了佛坪保护区的筹建工作,是保护区的元老和骨干。他长期担任科研室主任和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同时兼任过多种临时性“主任”职务,主持保护区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课题并开展珍稀野生动物的科学研活动。长期以来,保护区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现实困难,老雍提出了“引进项目、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和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知名度”的三引进和三提高的科研建设发展指导方针,先后争取并获得了多家机构资助,并首次争取将世界自然基金会项目引进秦岭,同时积极与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取得了较大科研成果。老雍在熊猫研究领域名气越来越大,受到了动物保护机构的关注,他便有了国家林业局大熊猫调查专家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大熊猫调查技术顾问”的头衔,还赴美参加大熊猫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大会专题报告,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佛坪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二十年来,他先后在美国《野生动物研究》、中国《动物学报》等10余家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篇并多次在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获奖。
雍严格是土生土长的佛坪人,仅以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成长为全国大熊猫研究专家。这位“土”专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在于他对大熊猫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以及他不怕吃苦顽强拼搏的意志,还有那不断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