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四面旗
□文/王小丫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神圣而庄严的标志。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除了现在飘扬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五星红旗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另三面国旗。
1900年以前,中国还不曾使用过以法律形式确定的国旗。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官僚李鸿章在同帝国主义列强谈判、签约、通商、互派外交人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别国庄严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深感有失“天朝威仪”。于是上奏慈禧太后,请求颁制国旗。慈禧就命李鸿章负责设计图案。经过征集筛选,李鸿章上呈了八挂集、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定,最后决定使用黄龙为大清国国旗。关于选定黄龙旗的原因,有一种解释认为:按照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的“五德终始”学说,清代属土德,尚黄色,同时龙是皇帝的象征,在中国历史上是至高的吉祥圣物。甲午中日海战之后,黄龙旗使用越来越多。后来参照外国国旗的常见制式,把黄龙旗从三角形改为长方形,一直使用到清朝灭亡。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参议院通过专门决议,决定使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象征汉、满、蒙、藏、回“五族共和”。当时孙中山先生曾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中国有五十多个兄弟民族,仅以五色旗来象征“五族共和”不太妥当。他在提请参议院复议的咨文中说:“贵参议院决定五色旗为国旗,本总统认为未可付诸执行,清廷旧制规定五色为一、二品大员之旗,今沿满清之官旗而为国旗未免失体。”并建议用青天白日旗为国旗。参议院对孙中山的提议进行了讨论,结果仍通过五色旗为临时国旗。
1927年4月12日以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对共产党人实行残酷屠杀,窃取了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建立了蒋家王朝的独裁统治。蒋介石为了把自己打扮成孙中山先生政治遗教的忠诚执行者,于1928年决定用孙中山先生提议的“青天白日满地红”为国旗。但实际上,他早已违背了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政纲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精神。国民党打着“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施行的是“昏天暗日遍地黑”的统治。直到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挂在伪总统府达22年之久的这面旗才被踏在了人民的脚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国民党政府的巢穴南京后,象征新中国主权和尊严的新国旗开始在党和人民的心中描绘。6月15日,政协筹备会决定在全国征集国旗图案。7月14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刊登了通知,消息很快传遍海内外,至8月15日就收到国旗设计方案2992种。8月中旬在北京饭店413号会客室设计国旗图案选阅室,由叶剑英、郭沫若、李立三、邓叙伦等16人组成评委,对所有应征稿进行陈列筛选。从中选出38件编成了《国旗图案资料》供全国政协会议讨论。9月16日,政协会议通过曾连松设计的第32号方案,即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的五星红旗,新华社发表了关于国旗的图案意义的说明。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五颗金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首都30万人齐集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典礼。毛泽东主席按动升旗电钮,在庄严的国歌声中,第一面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在天安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