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面对建国以来安康公路基础设施绝无仅有的严重破坏,安康公路人用50天时间完成了6000万元的建设投资,实现了“当年水毁当年修复”的宏伟目标,创造了安康公路史上的奇迹。
奇迹创造在西万路
——210国道水毁工程抢修纪实
文/卢挺 郑永安 戴小平 图/戴小平
2002年6月8日凌晨,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暴雨如天河决口,泻向秦岭山区。肆虐的洪水夹带着泥沙、大树、巨石,疯狂的扑下山去。倾刻间,蜿蜓在秦岭山脉的西万公路变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全线交通中断……
灾情就是命令!正在西万公路150公里长战线上施工的2500多名安康公路人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危难关头,安康公路人用汗水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颂歌,用热血铸就了一座抗洪抢险的丰碑。从6月9日开始,他们顾不得整理被毁的私人财产,处自为战队自为战以设备为中心就地展开,奋战8天8夜,于6月16日下午将西万路抢通,比上级预定的时间整整提前了4天,有力地支援了救灾工作,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好评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然而,抢修便道、临时通车决非长远之计。严重的水毁对于正在进行的西万公路通县公路工程更是雪上加霜。通县公路当属国债投资项目,要求当年投资当年完成。面对毁于一旦的西万路,安康公路人又一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危急时刻,方显英雄本色。省交通厅、省公路局领导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当年水毁、当年修复”的恢宏目标!
“当年水毁当年修复”这8个字听起来平淡无奇,可是如果你知道历年水毁一般都要拖三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安排恢复时,就能明白这句话的份量有多重。
安康公路史上会记住这浓墨重彩的一笔。2002年7月6日,在宁陕县西万路通县公路工程项目办会议室里,安康公路局正召开着紧急会议。从四面八方匆匆赶来的局属单位的领导们,来不及喘口气就被安排在西万路大坪至两河之间151公里的路上察看路况,然后现场竞标,当场拍板定标。
局长何全钧,七尺男儿,铮铮铁汉,一言九鼎,发下军令状:全局总动员,大战50天,确保水毁修复工程9月底结束,确保通县公路工程年内完工。能干的多干,不能干的少干,干不了的不要干,实行质量、安全、进度、廉政一票否决制。不按期交工程就交帽子。
副局长兼西万路通县公路工程项目办主任徐建国要求:施工单位3天内领导和技术人员进场,5天内机械设备及人员进场,11日前必须开工,50天之内不得休假。
随之,局属工程处、工程一处、机修厂、汉滨段、紫阳段、平利段、旬阳段、汉阴段、镇坪段、石泉段、宁陕段等11个单位相继竞标。接着,这11个单位的队伍与机械源源不断开进施工现场。至此,在长达150公里的西万路上,一场以抢修水毁公路为主的大会战骤然掀起,其规模之大、涉及之广、人力之多,史无前例,撼天动地。
“6.9”洪灾给西万路造成了严重的水毁损失,水毁修复工程设计主要工程量为路基防护工程16.32万立方米有300处,桥梁6座232延米,涵洞21道185.69米,路基土石方38.92万立方米,总投资6000余万元。工程点多、线长、面广、任务大、工期紧都为安康公路史上前所未有。但在这些“铺路石”们的面前,路基在他们汗水的浇灌下向前延伸,在他们紧张坚实的脚步中形成一道崛起的地平线……
为了确保水毁修复任务的按期完成,省厅、省局分别派出了督查工作组进驻项目办,并迅速开展工作,他们以“服务、监督、检查、协调”8字为方针,对全段进行详细摸底,造册登记,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分别从进度、质量、资金和安全生产4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省交通厅副厅长曹森、焦方群,总工胡保存,省公路局局长张雷鸣、党委书记岳培生、副局长卫英才、冯明怀等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从技术、资金等给予了关注与支持。
安康市委、市政府对水毁修复工作非常重视。8月5日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公路建设检查汇报会,副市长高怀德要求“关死后门,倒排工期,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有效分解任务,实行多点作业,交叉平行的施工方法,千方百计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宁陕县委、县政府对水毁修复工程更是一路绿灯开到底,全力协调施工环境,多次召开会议,要求政府各部门及沿线乡镇积极配合,采取多种措施为施工提供优良环境。
安康公路局竭尽全力地搞好西万路水毁修复工程。全局工作以此为重点,成立了项目部,抽调了精兵强将,设立了精干的行政部、工程部、财供部和监察室。实行了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对敏感的资金问题做到了专款专用,一个专户管到底。充实质量管理队伍,48人监理及旁站监理24小时轮流督查。严把材料关,未经复检或复检不合格的坚决不能进场。技术上严格把关,重大方案必须由项目办、施工单位、监理三方会审后才能施工。实行了工程进度、安全、质量、廉政一票否决制。由此,在8月底市交通局组织的重点工程质量检查中,合格率达到95%以上。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安康公路人勇于超越自我,创造了令全省同行瞩目的业绩。在西万路100多公里的修复工地上,十几家施工单位的300多个工作面,争雄逞强,热火朝天。这支在一次次工程“练狱”中炼出了钢筋铁骨的劲旅,没一个人叫苦叫累,没一个人松懈自己的斗志。
要完成任务,非得加班加点不可。许多工地实行倒班制,24小时轮番上阵,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平均一天干十五六个小时。有的人在路上走着打瞌睡,有的人不敢站不敢靠,一站一靠就睡着了,有的人吃着饭,饭还在嘴里就打开了呼噜。工程处三队队长杨统果,就每天早上5点多把睡熟的工友们一个一个叫醒起来,人们戏称他为“杨半夜”。各个工点虽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但他们还是在施工质量和速度上暗自较劲。于是,150多公里的施工线上夜夜灯火通明,拉运石料、水泥的车辆来回穿梭,搅拌机、装载机、挖掘机、震动棒的声响在秦岭山间久久回荡。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似乎是一句老话,但对公路建设者而言,却是真实的写照。海拔2000多米的月河梁、平河梁上,常常是一天八、九场雨,来的快去的也快,给水泥路面和挡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抢工期、保质量,他们用木棍竹竿绑扎屋形支架,一旦有雨搭上支架,盖上塑料布,雨在外面下,人在里面继续施工,形成不下大干,下雨照干的局面。给公路盖房子,这是首创。这样的事真是举不胜举。
在你追我赶中,建设者们付出的不仅是汗水、心血和精力,还有自己的亲情友爱、家庭责任,甚至生命的活力——
局长何全钧,不顾自己尚未完全恢复的身体,对上作为与省局立下军令状的签约者,对下作为水毁修复的指挥者,深感责任重大。他不仅坐镇指挥,谋划全局,而且经常不分昼夜地赶往工地一线进行检查指导,浑身晒得黝黑,对个别违反工序或有质量问题的,铁面无私,决不留情,坚持返工修复,活脱脱一个“黑脸包公”。
副局长徐建国,是水毁修复工程项目办主任,直接指挥员和责任人。他吃住在一线,凡事都以身作则,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上路检查,晚上又对白天检查出的问题再逐个向各标段项目办打电话通报,并查阅资料、审核图纸,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为施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忙得不可开交。妻子患低血糖病,他无暇顾及,父亲70大寿,家人多次催他回去,他也未能回去。
局工程处处长罗志勇,患有高血压病,连续一个多月的疲劳战,身体超负荷的透支,在8月19日一下子倒在地上四肢僵硬,不听使唤,幸有工友送到卫生院抢救,原是连日出汗缺钾引发。第二天妻子为他的生日而来,看到这一幕,心疼的落下了泪水。还有工程一处处长胡仁兴,已年近花甲,可他和同志们吃住在工地,生病也顾不上看,人们称他“老顽童”。这两位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洪抢险英雄又立下了新功。
成千上万的建设大军中,这样的人和事在具有牺牲奉献传统的公路局已司空见惯。汉滨公路段段长周云举,立志要甩掉该段的落后帽子,在争取到6座桥梁153.57延米,下挡2000余立方米及两道涵洞任务后,连夜赶回安康召开紧急会议,抽调生产股长韩五一为项目部经理,吃住工地,加班加点抢进度,赶工期,比局下达的工期提前25天完成任务。市劳模、工程处的女工程师洪安琴,与男同志一样整天头顶烈日在尘土飞扬的公路上放线、测量,脸上的皮脱了一层又一层,仍然坚守施工工地,当教师的丈夫带着儿子去看她,她还让丈夫上工地帮她拉线测绘整理资料。同是工程处的两位女同志康兰、方振美,为了看护从西安运转来的水泥,竟在林区便道守了两天两夜……
大拼大搏,争分夺秒。50天激烈的修路鏖战,已融入历史的记忆,凝固成安康公路史中光彩的篇章。至8月底,已完成路基土石方工程370643立方,占设计工程量的95.23%,完成防护工程152775立方,占设计工程量的93.61%,桥梁下部构造已基本完成,一座两跨60米的刚架拱桥已完成右岸四片主拱筋的浇筑,左岸主拱筋正在立模,五座拱桥拱圈浇注合龙,累计完成投资近6000万元。
奇迹是人创造的,是人的精神、才智、血汗的结晶。每一奇迹的产生过程,都是一部精彩的故事,都是一首壮丽的诗歌。
安康公路人所创造的惊人业绩和英勇无私的精神将辉映在西万公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