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西铁小品”成为陕西职工文化的火车头
三个小品荣获十二项大奖
东部城市山东省东营市,高楼林立,秋高气爽。首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东营杯”曲艺小品展演大赛于上月22日在这里落下帷幕。
在这次全国性的赛事上,西安铁路分局以有史以来的最佳成绩,让各省、市行业代表队“眼红”。说来也难怪啊,这次他们共获奖12个:三个小品全部获奖,其中《送红包》、《劝酒》获金奖,《候机楼里》获银奖,三个节目全部获创作奖,同时还荣获五个表演奖和一个组织奖。
其实对于西铁职工小品来说,这已是第九次获全国大奖了。1997年他们在文化部主办的“群星奖”群众艺术大赛中获得一个金奖,2个优秀奖;去年,他们在同样的大赛中获得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各次大赛的奖状挂满了荣誉室里一面墙。
多次在全国职工文艺赛事上披金挂银的“西铁小品”,多年来一直受到铁路职工的热烈欢迎。在分局管辖的铁路沿线,小品演到哪儿,哪儿总是笑声一片。分局去年组织的“一路欢歌一路情”慰问演出中,小品仍是重头戏,观众达9万人次之多。一次在潼关港口站演出时,忽然天降暴雨,演出的演员没有躲雨,观众也舍不得离开,走了的几个人很快又回来了,原来他们是回家给演员拿雨具去了。草帽套在主角头上,大雨淋得观众睁不开眼,但台下台上笑成一片。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尉健行、丁关根多次观看过西铁小品,并接见部分编演人员。全总副主席李奇生高度评价了西铁小品,并勉励他们“高举职工小品创作的旗帜,当好全国职工文化的火车头。”
小品的生命力在于服务基层
西铁分局工会干部王培通,是“东营杯”大赛表演奖、创作奖和节目奖共6个奖项的得主,他深有体会地说:“小品是‘大俗’之物,它以执着的平民视角和独特的幽默风格见长,它坚持写基层、基层写,真实地再现职工身边的人和事,因而被更多的人所喜闻乐见。”
西铁小品正是这样,它把企业涌现出来的真人真事搬上舞台,使正气之歌响彻千里铁道线。如以奋不顾身救列车的好工人文志、勇斗歹徒的好青年李西安、“活雷锋”耿官振等先进典型为素材的小品节目,在职工中引起强烈反响。略阳工务段巡道工田文玉身患绝症,人瘦得皮包骨头,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至生命最后一息。6年前,以田文玉为原型的小品《铺路石》在我省五一文艺晚会上演出时,台下的程安东省长和许多观众一起流泪。
“小品迷”和他们的“伯乐领导”
打开西铁分局参加“东营杯”小品大赛的演员名单,记者发现6名在大赛中亮相并抱回金奖、银奖的演员除一名是分局工会机关干部以外,其他5名全部来自基层,其中就有3名一线工人。
据了解,西铁分局不但拥有被称作“小品迷”的百余名编演骨干,而且出现了西安机务段、西安东站等小品创演基地,在全分局也形成了网络。电话一打,编剧、导演、演员各路人马会从各单位聚拢过来,立即出戏演出。近年来,他们在编演一条龙的基础上,连灯光、音响、服装、化妆也有了自己的队伍。在这批西铁“小品迷”中,有一人被中央电视台聘为特邀演员,9人荣获“陕西省职工艺术家”称号,18人被全国曲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有20多人在省上和全国历届大赛中获奖。近年来新涌现出来的26名小品编演骨干中,6人已成为省内外知名小品演员。
西铁分局工会历届领导,特别是现任主席杨志华对小品都是特意关护。杨主席上任伊始第一次和小品编演人员接触,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企业的财富,对你们应该特别关爱……”西铁分局北郊文化宫职工、小品业余演员闫卫国去年因心脏病两次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分局工会帮他拿出“救命钱”,两次解决数万元手术费用。分局工会领导对小品的支持主要是建立机制、提供舞台。他们把小品创作作为基层职工文化活动和文化线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单位的考评和责任制考核。对于小品创作骨干,分局工会设立主管部门登记造册,建立档案,随时调配人力资源。不管是平时的送温暖活动、工会系统的会议、省市的大型会议,还是五一、春节晚会节目,都不忘让小品队伍出来“露一手”。据不完全统计,10多年来西铁小品下沿线组织慰问演出300余场次,15家以上的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都有西铁小品“亮相”。
西铁小品,作为职工文化的火车头已红遍陕西,打向全国。
本报记者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