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2年12月13日

陕西工人报北国周末-头版 女大学生签下“卖身契” 综艺节目何必周游各地 卧床人生 十四岁的出走少年难回家

当前版:第A1版:北国周末-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北国周末-头版
01

卧床人生

一件件根雕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大到数百斤、小的则可以掌上把玩。

萎缩的身躯、伤痕累累的手,苍白的面孔。

艺术、残病、两者本无联系。

可在这里,秦巴山区的汉子杨国华,却将两者紧紧维系在一起。

整整20年,7300多个白昼,他不停地雕凿,忙碌着,这一切都在床上进行。因为他下肢高位截瘫,不能靠坐,不能仰卧,只能侧卧。

杨国华,陕西平利县城关杨家梁村人。32年前,18岁的他在县水利建设中遭遇塌方,由此开始了漫漫卧床人生。

人生不幸家境贫寒,令他几度想到死。母亲了解儿子,村里村外借书给他读。读书使他心界大开,信念坚定。读书日久天长竟成了村中的文化人,帮人写书信、写春联。他的两篇散文也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

秦巴腹地,树多根多,他有了主意。

1982年杨国华生活有了变化;学根雕,做根雕。美术功底他一点没有,这难不倒他,生性刚强的他一点点学,一步步做,身上磨起血泡,双手更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用了一年多时间他总结摸索出一套“审、议、思、修”的制作加工方法,技艺长足发展,每日工作十多个小时,家人挡都挡不住。

杨国华有着一个贤惠的妻子。20年前,杨国华认识了邻村高中毕业的黄玉滋,他们常常在一起谈天说地,聊文学,聊人生。杨国华广博的知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黄玉滋的心。1982年黄玉滋冲破了家庭的阻力,在政府的帮助下与杨国华结了婚。20多年来日子虽说过得清贫,黄玉滋没有怨言。如今他们的大女儿已中专毕业参加了工作,儿子正上小学六年级。去年杨国华在政府和朋友的帮助下利用自己根雕赚的一部分钱建起了一座300㎡的新住宅。他利用空闲的房间办起了“农家乐”和文化娱乐室,虽说建房欠了几万元外债,可如今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每每说到这些杨国华总是少不了指着妻子说“这都是我妻子的功劳。

本报记者 郭玉军 摄影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