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我们选择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形势极其复杂。中国怎么发展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经济上年均增长9.3%,政治上安定团结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六大郑重宣告,我们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历史处于十字路口的一段时期,有人曾对中国社会主义产生过怀疑和动摇,应该看到资本主义也并非一路坦途。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倒退了几十年,人们普遍认为资本主义末日快到了。资本主义各国按照凯恩斯开具的药方搞国家干预,发展国有经济(主要是公用事业)并不断调整经济关系,才渡过了难关。前不久有人发表长篇文章《资本主义经济≠成功》,指出资本主义有公平的、有效率的成功的典范,同时也有不公平的低效率的例子。亚洲许多国家搞资本主义仍然穷得叮当响就是例证。同时也应看到,社会主义在历史上曾有过辉煌。苏联前50年和中国文革前18年,都创造过年均经济增长达两位数的世界奇迹,增速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国家。但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环境的改变,传统的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越来越暴露出诸多弊端。主要是大而全、小而全,不能有效配置资源;对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不清,索取者多而奉献者少;对劳动者的积极性缺乏持久的激励措施等。苏联东欧骤变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经济运行缺乏活力。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但是改革走什么路?按照戈尔巴乔夫“新思维”进行改革,经济上实行私有化,政治上实行多元化,最终走向了资本主义。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推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社会主义经济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历史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具有旺盛生命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充满前途和希望!
同时,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保护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全球生产体系已经形成,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世界贸易迅速增长;金融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在国际贸易中,摩擦日益增多,倾销、反倾官司打不完。在产业发展上,跨国公司可通过不同方式控制国内企业甚至重要产业,威胁国家产业安全。在金融领域“斗争”更为激烈。有人说,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武器不是枪炮、原子弹,而是资本,其方式主要是通过资本大量流入流出造成金融危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实现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亚洲金融危机、阿根庭金融危机等。其中阿根庭金融危机导致大面积饥荒和大规模骚乱,政局动荡、两周内换了4任总统。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