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看青岛 想西安 唯有快发展
编者按
上月18日,本报刊登了读者来信《建议读读这篇文章》,并转载了《经济日报》刊载的《青岛企业解读:这里的大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多?》一文,在我省广大读者中引起极大反响,来电来稿不断,今天,我们在“读者点评”栏目选登其中的两篇,以飨读者。
另外,响应读者要求参与的呼声,本报拟将“读者点评”这一栏目长期开办下去,广大读者凡对本报所刊登的新闻稿件本身、新闻事件以及现象,有看法,有想法,均可做广泛的点评,或是三言两言,或者长篇大论,我们都将洗耳恭听,并择其要者而刊之。来稿敬请注明“读者点评”字样。
贵报去年12月18日刊登了来信《建议读读此文》及经济日报《解读青岛:这里的大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这么多?》的摘录,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在此想谈点我的看法。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每个西安人所见所闻了西安的发展,亲身感受了西安的变化。但西安的发展与青岛相比,还是显得慢了些。西安没有像海尔年销售收入达500亿的大型国际驰名企业,没有像张瑞敏、彭作义等全国著名企业家。西安要加快发展,仍需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从国际大市场,全球大流通的思路去谋篇布局,去规划指导。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西安曾有“‘海燕’高飞,‘黄河’东流,三秦父老能‘如意’”的品牌企业,但好景不长,这些企业像过眼烟云,被沿海飞速发展的企业和更先进的技术所替代,成为记忆中的西安企业。回过头来看,这些企业走到这般地步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还是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和企业家缺乏与时俱进的胸怀,小变则喜,小进则止,小富则安。
截至目前,西安发展的优势依在,要把这些优势整合起来,形成资源链,特别是把企业、科研单位、高新开发区和高校的资源,尽快转化成经济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纳资金,加强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在市场竞争中培育几个有实力的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必要时应有特殊的政策支持。
提高西安人的人文素养。知耻者勇,知后者进。在提高西安人的人文素养中,要尽快纠正前有红灯照样敢闯的楞气,尽快停止有人检查照样向护城河排污的“灵”气,尽快禁绝对游客能宰一个就宰一个的“运”气,尽快整治乱收费乱罚款的霸气,尽快改变对外地人冷噌硬倔的脾气,尽快收起乱扔塑袋纸屑,乱吐痰的习气,尽快革除一顿饭花掉一头牛,吃了大半天,剩下一河滩的奢气,尽快打消不想付出,不思进取,老想天上掉“馅饼”的惰气,尽快……
有人说现在的世道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这话不无道理。这好比前后行走的两个人,后边的人想要赶上前边的人,必须加快步伐。西安应该是加快步伐向前超赶的人。
西安当发问,西安应静思,西安已蓄势,西安会加速。 (党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