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2月27日

陕西工人报企业形象 铁军劲旅进西部 卷地潮声惊西南 一个地方煤矿的新生

当前版:第A4版:企业形象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企业形象
04

一个地方煤矿的新生

——神东煤炭公司哈拉沟煤矿发展纪实

哈拉沟煤矿是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为了扶持陕北蒙南地方经济,贷款支持兴建的地方煤矿之一,设计生产能力为每年30万吨。该矿1992年投产。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经营形势面临严峻挑战,虽经股份制改造试验,但最终未能摆脱困境。

1999年10月,神东煤炭公司全面实施出口煤基地建设,扩大对外煤炭销售市场,将该矿接收管理,按照“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的总体思路,瞄准建设一流的现代化矿井目标,开始了建设高产高效矿井的历程。

2000年秋冬之季,该矿首先对辅运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摈弃了过去提升运输环节多、能力低、可靠性差的轨道运输,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一条1443米的辅运平硐,首次实现了矿井辅助运输无轨胶轮化,向现代化生产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年11月份,又对主运输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将原来400/801皮带机更换为DSP—1080皮带机,总长1848米,过煤量由原来的350吨/小时增加到800吨/小时,为矿井高产高效和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1年伊始,该矿引进第一套连采设备,首次实现机械化短臂开采。为保证矿井供电和通风能力,同年4月,将原6KV供电系统改为35KV供电系统,9月把原来两台55KW离心式扇风机更换为高效节能的180KW轴流式扇风机;同年5月组建第二个连采队,结束了沿袭多年的炮采工艺,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的转变。

2002年初,该矿又向现代化生产迈出了更大的一步,一套由煤科总院太原分院研制开发的国内首套连续运煤系统,率先落户于神东煤炭公司哈拉沟煤矿。经过9个月时间的生产运行,证实了该设备性能良好,单台设备最高日产8100吨,9个月时间生产商品煤104万吨,矿井日产由5000多吨一下子提升到8000多吨,并创出日产1.17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国产连运系统的成功运转,既为神东煤炭公司大型设备国产化的转轨开创了先河,也是对公司全面推行产学研模式的检验,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同年夏季,安装了KJ2002型胶带输送机电控装置,对全矿六部胶带机和两台破碎机的故障处理、起动运行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既精简了岗位工,又保障了设备安全、可靠、有效运行。

2003年元月,矿井进行了皮带提速改造,将原来单驱动滚筒改为双驱动滚筒,原来皮带机2.5米/秒的减速箱更换为3.15米/秒,大大缓解了矿井主运输能力不足的局面。

一系列技改措施,简化了生产系统,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减少了岗位人员,矿井三年迈出三大步,连续两年被神东煤炭公司评为先进单位,被神华集团公司、神东煤炭公司评为安全先进单位和“安康杯”优胜单位,2002年被神东煤炭公司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团委被评为“五四”红旗团委,机运队被评为公司级青年文明号。下面是一组该矿三年来经营指标数字对比:

2000年,生产原煤34.37万吨;

2001年,生产原煤194.7万吨,原煤生产人员效率31.28吨/工,回采工效45.56吨/工,实现工业总产值11321.68万元,上缴各种税费736.21万元,还本付息1099.61万元;

2002年,生产原煤210.49万吨,原煤生产人员效率48.6吨/工,回采工效66.09吨/工,实现工业总产值13291.16万元,上缴各种税费795.92万元,还本付息1188.79万元,实现利润727.71万元。

几年来的探索与追求,使哈拉沟煤矿在高产高效建设上有了重大突破,在管理理念上也有了较大更新,在矿长张太平同志带领下,矿领导一班人始终将创新作为矿井前进和发展的灵魂。

在生产管理上,该矿打破传统的“三八制”、“两班生产,一班检修”、“强制检修”等生产组织观念与模式,采取灵活机动的生产组织方式,提倡“两量原则,动态组织”,就是质量与产量并重,动态生产与动态检修相结合,追求生产时间最大化,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抓住外运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生产会战活动,进行班组与班组之间、区队与区队之间劳动竞赛,激励广大职工增产、高产意识,为全矿产量大幅度提高创造了条件。机电管理是高产高效矿井的重要环节,在生产过程中,该矿突出机电管理的核心作用,提出“抓生产就是抓机电”的口号,积极推行“三长”(矿长、队长、班长)抓机电、设备点检制、包机制及设备强制保养办法,保证设备完好率达到97%,开机率达到93%。并按照9051标准,大力开展机电管理达标活动,2002年年底全矿达到了神华一级标准,各机房硐室达到了甲级标准。同时,在全矿全面推行了EAM资产管理模式,将设备管理全部纳入EAM资产管理系统,做到了资产管理帐、物、卡相一致,大大提高了机电管理水平。

现代化矿井要求机构设置简单,员工精干高效。该矿按照精简、高效和“三条线”(生产、生产辅助、生活)分离的原则设岗定员。全矿只设“三办一中心两区队”,即:综合办、生产办、经营办、生产指挥中心、连采大队、机运队,管理人员仅15人(含5名矿领导)。在管理干部任用方面,全面推行择优录用、竞聘上岗的办法,并实行民主测评、末位淘汰制,使一批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优秀干部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全矿生产技术管理的中坚力量。该矿充分发扬人本管理思想,采取内培、外培方式,每年至少要对职工进行一至两次轮训,大量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并想方设法为广大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工作环境,激励其学习积极性。对生产一线凡是有技术职称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具有职业技能等级的人员全部实行了计件以外的额外工资补贴。目前,全矿160名员工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资格的5名、中级资格的18名、初级资格的33名,大学本科以上的15名、专科的38名、中专的17名,职工平均年龄只有37岁,员工整体结合趋于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几年来,该矿不断总结经验,开展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使全矿在高产高效建设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出了生产、机电、安全质量标准化、经营、精神文明等规章制度八类1100多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矿不折不扣执行有关制度,绝不允许有凌驾于制度以外的现象出现,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01年,全面开展了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安全卫生体系和环境保护体系认证工作,建立了一体化工作体系,全矿实现了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和运作,2002年通过了ISO9001等三个体系审核认证。在科技提效方面,根据矿井实际情况,积极采取高效节约措施,优化技术改造方案。坚持长期开展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科技攻关、“五小”活动等,取得一系列可喜成果。如青年矿工李连忠,针对井下钻杆堵孔后不能再用这一问题,经过反复琢磨试验,发明了一种简便易行的“堵孔开通法”,为矿里每年节约材料费280万元,该项目在2002年陕西省青年创新创效优秀项目展览时,受到省有关领导的表扬。青年矿工赵继东,针对原818运煤车电控箱过热而造成的停产损失,经过反复改进试验,终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为矿里创造效益200多万元。从2001年初到2002年底,共申报实施科研项目16个,为矿节约资金800多万元。技术创新带动了全矿整个生产经营工作,成为矿井高产高效建设的不竭动力。

煤矿人的重要使命就是安全管理。该矿在安全管理上,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安全、落实安全,形成了全矿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的良好局面。矿领导一班人牢固树立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在生产过程中,能够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确保了全矿几年来未发生重伤以上人身伤亡事故及二类以上机电事故,连续两年被公司评为安全先进单位,矿长张太平也多次被公司评为优秀领导干部。在狠抓高产高效矿井建设的同时,对安全质量标准化予以高度重视。以质量标准化建设为起点,从井下到地面,一项一项整改,一片一片达标,坚持一年一个台阶,2001年建成了神华二级质量标准化矿井,2002年建成了神华一级质量标准化矿井,2003年将一如既往向更高的目标攀登。

一流的企业需要有一流的员工,在《安全生产法》出台以后,该矿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法制意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经常开展安全生产学习教育活动,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收到良好效果,员工的自保、互保意识明显增强。全面开展顶板管理、皮带、“一通三防”、辅助运输四个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检查制度,采取旬检查、月考评、季总结办法,使全矿安全工作做到了有检查、有落实。同时,加大对“三违”人员的打击力度,对待“三违”人员从严、从快、从重查处,绝不姑息,除进行行政制裁外,还要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

建设“双文明”矿井是该矿的根本宗旨,从建设伊始就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以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重任,积极开展以“十创建”为主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职工、文明班组等,形成了争创文明单位,争当文明先进的良好风尚。加强民主管理,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意识较强,凡属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焦点问题,都要由职工亲自参与,协商解决,一切从职工根本利益出发,民主管理企业的氛围在该矿比较浓厚。在员工素质教育方面,以“20字”基本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加强员工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员工整体素质水平得到提高。2001年以来,该矿在基础建设方面已投资300多万元,硬化了厂区道路,种植了风景树、修缮了浴室,单身楼实行公寓化管理,建成了多功能露天体育场,启用了舞厅、图书室,配备了必要活动设施。现在,走进该矿大门,环境优美,整洁美观,一派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景象。该矿已实现了生产运输机械化、资产管理网络化、机关办公自动化、生产服务程序化、厂区建设园林化。2001年,该矿档案管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矿建成了县级文明单位。2002年建成了市级文明单位。

2003年,按照公司总体安排,边生产,连技改,全矿生产商品煤240万吨,同时开发前石畔井田,从10月份开始,按照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进行改扩建,赶2004年第四季度投产,生产系统配置为“一综两连”,即:一套综采机、两套连采机,到时又一个特大型现代化矿井将在神东煤田崛起,成为神东煤炭公司产量翻番的主要增长点。

科技带动了发展,汗水换来了收获。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该矿由一个年产30万吨的地方小井即将建成一个年产10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于2002年10月取得了“全国高产高效特级矿井”的第五名。哈拉沟煤矿将以这一难得的荣誉为动力,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继续紧紧抓住大开发机遇,依靠科技强矿,奋发图强,在高产高效矿井建设中再创辉煌! (李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