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沙漠风暴”和“沙漠之狐”
□文/阎月凡
1990年,伊拉克与科威特因石油等问题矛盾不断激化。同年8月2日,伊拉克出动大批军队入侵科威特,并宣布科威特为其第19个省。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遭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了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撤军以及对伊拉克实行经济制裁等一系列决议。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有关伊拉克问题的第12项决议,即第678号决议,限定伊拉克于1991年1月15日之前无条件撤出科威特,全面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否则,成员国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来解决海湾危机。但伊拒绝执行这些决议。
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5天后(8月7日),美国开始采取“沙漠盾牌”行动,向沙特阿拉伯和海湾地区大举运兵。与此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也向沙特和海湾派驻军事力量。部署在海湾地区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总兵力曾达近70万人,军用飞机3260架,战舰247艘,其中美国约有120多艘(包括6艘航空母舰)。
1991年1月16日格林威治时间21时50分,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数百架飞机轰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美国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海湾战争爆发。
“沙漠风暴”行动持续了五周。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了10万多架次飞机,对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军事、经济、交通和通讯等设施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轰炸。2月24日凌晨开始,多国部队还对伊拉克和科威特境内的伊军发动了100小时的地面进攻。26日,伊拉克宣布从科威特撤军。27日,伊拉克宣布无条件接受安理会的12项决议。4月11日,安理会宣布海湾实现正式停火。
海湾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在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的同时,于1991年5月开始对伊境内进行武器核查。在核查过程中,伊与武器核查小组以及美国在核查地点、核查小组人员组成等问题上磨擦不断,双方矛盾不时恶化,致使核查人员于1998年12月16日撤离伊拉克,武器核查工作中断。
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国和英国以伊拉克“不同联合国核查小组合作”为由,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对伊拉克发动了酝酿已久的“沙漠之狐”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持续了三天,美英动用了包括两艘航空母舰在内的约20艘战舰,以及B-52战略轰炸机、B-战斗机、F-18“大黄蜂”战斗攻击机在内的约70架各种作战飞机,美国共发射导弹约500枚,超过了1991年海湾战争时发射的总和。迫于国际舆论的压力,“沙漠之狐”行动在进行了4轮空袭后收场。据美英宣布,这次空袭行动共击中了100多个伊拉克军事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