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29日
综合新闻
02

随着近年来生产经营形势的好转,国有煤炭企业一个多年头痛的问题得到缓解——

井下招工不再难

记者最近去渭北的七个国有煤矿采访,矿工会和劳资部门的同志都高兴地说,多年使人头痛的井下采掘一线“招工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到几个采煤区队的农协工中采访,果然发现一个个都是精明干练的好小伙。有位参与招工的劳资干部说,现在不是没人来,一些边远山区连渭北农村的小伙子都是自己找着来的,附近的乡镇干部还托人“走后门”,让亲戚的孩子下井挖煤挣钱哩!

提起过去的“招工难”,从矿长到劳资区队干部,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蒲白矿务局白水煤矿一位老劳资干部说,1999年以前招工困难最多,当时白水的果农苹果一年收入好几万,下井一月收入的三五百元根本就看不上。那几年白水人基本没人下井当农协工,陕北、陕南来的也稳不住。矿上没办法,只好推出奖励招工措施:谁能招一个农协工进矿,就支付给三五十元中介费。记得1997年从蓝田招来78名农协工,还是通过县劳动局招的,矿上派专车接来,从矿长到服务员忙了一整天安排食宿,公寓里的铺盖、脸盆、暖水瓶都配齐了。但小伙子们进矿一了解,才500来元的月收入,第二天包了两辆车全部要走。做工作后留下20多人,干了五个月后基本跑完了。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矿的劳资干部老傅也说,1993年矿上在合阳一次招了300农协工,干了不到两个月几乎跑完了。这种“招了跑,跑了招”的招工难现象,多年成了煤炭企业的普遍性问题。

从1999年以来,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国有煤炭企业基本摆脱了农协工招收难的困扰。用矿劳资科人员的话说,招工时要好的中挑好的,文化程度要初中以上,身份证、户口本、乡镇证明、务工证明等“五证”缺一不可。来自陕北、陕南山区的农协工,一个村子往往一来就是十几人、几十人,有的还是弟兄三四个、翁婿结伙进矿山的。问到个中缘由时,回答不外乎两点:一是收入高了,由于治理整顿了小煤窑,随着国有煤矿经营形势的好转,农协工月收入都在千元以上,多的还达千七八到两千多元;二是安全条件好了,井下支护改过去的顶梁为T型梁,白水等矿都是五年多无伤亡事故。农协工一般都安心矿山了,不少人还把媳妇娃娃带来了,孩子还在矿子校上了学。澄合矿务局的王村煤矿,在单身楼上安家的农协工就达100多户。不少农协工中的骨干人才也脱颖而出,有一批优秀农协工被提拔到班组长和区队干部的岗位,澄合矿务局还有110多名一线农协工报名上技校,提高自己的文化科技素质。

从八十年代初煤炭企业试行农协工制度以来,加快了新老职工的循环速度,减轻了企业负担,现在全省国有统配煤矿的农协工已达6000余人,在采掘一线占到总职工人数的50%至80%,成为采掘一线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国有煤矿生产经营的好转,初步摆脱了“招工难”的问题。但记者通过深入采访基层工会和劳资部门了解到,他们的共同意见是:要保持煤矿采掘一线农协工的稳定性,解决他们浓厚的雇佣观念和流失严重的弊端,从根本上讲,国家应继续实行已停止了的农协工转招合同工制度,对合同期满五年以上的农协工按总数的一定比例转招为合同制职工,用激励机制保留一定生产骨干,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劳动力。

本报记者 杨明洲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