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5月29日
体坛纵横
04

打马球缘何盛行又绝迹

□文/孙宏亮

在陕西乾县的唐乾陵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有一幅《打马球》壁画。画面规模宏大,描绘出了在远山和古树陪衬下的富丽宫苑内20多名骑手打马球的壮观场面。只见骑手身着便服,挽缰持杖,纵横驰骋,其中前头五人争夺最为激烈。第一人身骑枣红马,手持月牙鞠杖,侧身后看,作反身击球状,球在其身后的空中飞旋。这种高难动作,唐诗曾作过绝妙的描述:“鞠球由来岂作嬉,不忘鞍马是神机。牵缰绝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点飞。”

我国古代称打马球为“击鞠”。马球发源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又称波斯球,大约在汉代时从吐蕃传到了中原。东汉末,曹植在《名都府》中写京洛少年“连骑击鞠壤,巧捷唯万端”。可视为我国关于打马球的最早记载。

打马球是在唐代最盛行的一项体育竞技运动。在京城长安内许多居住区都建有马球场,就连三殿十六王宅都可以打马球,仅大明宫内就设有七处马球场。马球的打法是:骑在马上,用一种“毬杖”击球。球多选用质地坚硬、弹性好的木料做成,外裹软皮,大小如拳头,球面漆成红色或描以彩绘。球杖为木质,长数尺,前端呈新月形。参赛的马一般都受过严格的训练,能自动斡旋行止。球场都是建在平坦宽阔的广场上,有的球场周长约1000步,三面环以矮墙,北面是看台。马球比赛分为直接对抗和间接对抗两种。直接对抗比赛设双球门,间接对抗则设单球门。均分队比赛,单球门立于球场南面中央,两柱下布置一木板,底部开直径约一尺左右的圆孔,即为球门,门后束一网囊。比赛时,以将球击入球门的次数多寡计胜负。双球门赛是在球场东西两端各立一门,分别有一名队员守门。球门两旁置绣旗24面,看台东西阶下没有空架作插旗记分用。比赛时,每队人数不限,一般要求对等,各有一名队长,服装颜色有别。有“唱筹”(即裁判)两人,手持小红旗记分,进球得分称得“筹”,得一筹增一面小红旗,比赛结束后,以双方旗帜的多少定胜负。比赛时由中场开球,两旁有专人擂鼓助威。唐文学家韩愈曾这样描述马球赛的情景:“筑场千步平如削”,“击鼓腾腾树赤旗”,“霹雳应手神珠驰”。唐朝皇帝几乎都爱“击鞠”,许多人都是出色的打球能手,唐玄宗年轻时常常“打球不思归”,唐宣宗“弧矢击鞠,皆尽其妙。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连击至数百,而马驰不止,迅若流电。二军老手(禁军中职业球手)咸服其能”(《唐语林》卷7)。唐僖宗颇以球艺自负,自诩“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通鉴》卷253)。唐中宗景龙四年(710),金城公主下嫁吐蕃王,吐蕃派专使队伍来迎亲。为了庆贺,双方在宫中进行“击鞠”大赛。比赛开始后,精擅马球的吐蕃队接连进球,唐中宗见状急了。为扭转比赛局面,血气方刚的临淄王李隆基自告奋勇,披挂上阵,场上气氛异常激烈。只见“金锤玉槌千金重,宝杖雕文七宝球”;“流星滚落鞠飞起,紫驹腾起欢声动”。英姿勃发的李隆基更是“若猛虎捕食,出入于无人之境”,屡屡击球入门,吐蕃队大败。

由于唐代帝王爱好“击鞠”,于是打马球颇为流行。新科进士举行集会游赏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在月灯阁打球。军队打球更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荆州刺史就因球场长草受到唐宪宗的斥责。唐代宫中有专职打球人员,称为“打球供奉”。不少宫女与教坊女伎也受到专门的打球训练。当今出土文物中有不少唐代妇女打球的形象,比如扬州出土的唐代铜镜就有四女子击球图。唐诗人张籍在《寒食内宴》中写道:“廓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描写的就是宫女们于节日进行马球比赛的盛况。

唐代以后,随着市民经济的繁荣发展,戏剧、说唱、小说等艺术蓬勃发展,特别是戏剧,成为宫廷中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受到了士大夫们的普遍欢迎。再后来,由于受宋明理学的影响,重文轻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球戏等传统的娱乐活动退居次要地位,且主要流行于民间。尽管宫中仍不乏球戏活动,但远不如前代规模。清代时,满族传统活动取代了中原原有的体育活动,致使某些项目日渐衰微。马球运动由于需要训练有素的马和高超的骑术,推广要受诸多条件的限制,因此马球运动历经宋元之后,至明代末期便销声匿迹。随着近代体育的出现,打马球这一古老的运动项目终于偃旗息鼓,成为绝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