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起凝固的乐章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廖文访和他的队伍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矗立着的美学。使这艺术永远傲然挺立而不朽的,除了建筑者的双手与汗水,还有他们的智慧和对于完美的执着与追求。
——题记
随着西安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国内8个城市一起入选全球最具潜力的24个新兴城市,这座汉唐故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而在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那喷薄涌动的生机与活力,使这里不仅成为尖端技术与商业财富的新兴密集区,也成为各路建筑大军角逐争雄的热土。建筑者们与施工单位都明白,得中原者得天下,谁若是能在这里争得了一席之地,就等于为自己树立起一面不倒的旗帜。
2001年6月底,一个小小的新闻给了高新区所有的建筑施工单位一次不小的震动。西安市建委、质监站在位于高新区的西安网络管理中心工程工地召开了工程创优暨创建文明工地工作观摩现场会。会上对网管中心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以及创建文明工地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网管中心是西安高新区的重点工程,也是当时整个西北地区在建的数一数二的高楼。这一总共高达38层的庞然大厦,是比合同工期提前30天宣告封顶的。工地先后被陕西省和西安市评为“文明工地”,并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文明工地”。
取得这些优异成绩的是负责网管中心主要施工任务的陕西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西安高新分公司。分公司经理廖文访率领着他那支用新型科技与成熟的管理所打造成的建筑队伍,在强手如林的西安高新区建筑市场,不仅抢滩夺地站稳了脚,而且打出了声威。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对于廖文访和他所带领的建设者们来说,建筑更是一种矗立着的美学。他们所要努力的,就是使这种艺术永葆如青山般耸立的庄重与永恒。
少帅·儒将·经理人
1993年,当时还不到三十岁的廖文访出任项目经理,成为陕建二公司里名副其实的“少帅”。也就是从那一年起,他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作为经理人,他曾荣膺“全国优秀项目经理”的称号;作为劳动者,他曾先后被评为宝鸡市劳动模范和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而他所在的项目经理部,则被共青团中央和团省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
2003年4月29日,西安止园饭店笑语欢声,鲜花锦簇。廖文访和全省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们一起喜迎劳动者自己的节日,并接受省总工会领导的慰问。对于廖文访来说,这一年的劳动节格外有意义,因为就在节日的前夕,他荣获了那枚有些沉甸甸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觉得,奖章不单单是奖给他一个人的,在它那沉重的分量里,有他的、也有着自己所在集体的共同的辛劳与汗水。
十年来,他和他的这个坚强的集体,从宝鸡打到西安,又从西安拓展到渭南,硬是凭着无可挑剔的质量和可靠的信誉,开拓出一片充满生机的生存空间。十年前,当他担起项目部的重任时,那只是一个100多号人都处在半饥饿状态中的烂摊子。可十年后,企业从原先的吃不饱已发展到累计完成16万平方米的建筑,仅2002年就完成产值3546万元,上解利税208万元,分别超额总公司下达计划的126.7%和115.5%,上缴纯利润29万元。
项目部所承建的工程中有4个获得省、市优良工程;4个获得国家、省、市级文明工地。他们负责施工的西安金叶凹印生产线工程获得了西安市“雁塔杯”奖;所承建的渭南邮政生产大楼则一举夺得省“长安杯”奖。如今,陕建二公司西安分公司已成为行业界的一块金字招牌,在近来的工程招标中,中标率位居同行业之首,高达15%。
作为一个项目经理,一名工程师,廖文访深感如何重振国有企业的雄风、使国企走出困境的意义的重大。这是作为一名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对企业的责任,也是一种休戚与共的深情。在建筑行业从业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想过跳槽单干,为个人赚大钱。他常说,自己是一名建筑工人的后代,他无法割舍父子两代对工地、对建筑公司的感情,更忘不了那些一步步从逆境中走出来的项目部职工。他说,国企需要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就是如何来激活企业的活力。一个人的能耐是有限的,关键是要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打开一个“千斤重担众人挑”的局面。
人们都说廖文访是一位“儒将”。初见之下,都会觉得他话语简练,文文气气,一双睿智的眼睛在眼镜片后闪烁,颇有些“文化人”的气质。就是这位外表儒雅、很有些书生气的廖文访,十年前受命于危难之际,把一个曾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企业,带进了一条既有光明又有奔头的进取之路。
科技·质量·竞争
要生存,就要参与竞争,而竞争取胜的首要要素就是质量。为了确保工程质量,陕建二公司西安高新分公司厉行质量责任目标考核制,把责任落实到人,严格实行“三不放过”的管理办法,即达不到质量标准不放过,达不到安全要求不放过,达不到文明工地要求不放过。而且,每个工种都设有质量检查员,由班组自检,作业队互检,工长验收,然后报质量检查部门进行全检。待监理部验收达到标准后再进行下一道工序。
不过,廖文访深深地懂得,这些严格的措施只能保障工程达到质量标准,而要想大幅度地提升质量,就离不开新型的科学技术与工艺。建筑市场的竞争已是愈演愈烈,因此不仅要确保质量,而且要提升质量,不仅要占领市场,而且要开拓市场,创出品牌。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承建西安网络管理中心的工程中,廖文访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大力推广建筑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在工程实施的过程中先后应用了新型钢磨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套筒冷挤压技术等八项新技术和新工艺。通过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大大提高了结构工程质量,而且加快了施工进度。
为了推广应用新技术,廖文访还结合工程实际,在分公司开展了以推广应用建筑业十项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科技示范工程活动。并以开展创建科技示范工程活动和创建文明工地活动,作为企业赢得市场的“杀手锏”。同时以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为手段,确保安全生产,严格杜绝重大事故的发生,使各项安全管理工作都达到了优良标准。
廖文访常说:“工程进度就是金钱。”为了达到工程的高质量和高速度,他严格按照科学的施工安排生产计划,以严密的操作程序控制每道工序,从而保证了工程计划的实现。他们所负责施工的西安金叶凹印生产线工程比原定工期提前60天交工,所承建的渭南邮政生产大楼则提前半年完工。
正是这样以科技为手段,以质量为目标,以品牌来开拓市场,廖文访才率领着他的队伍一点一点地在市场中开疆拓土,一步一步地在栉次鳞比般耸立的高楼巨厦中飘扬起自己的旗帜。
人本·人情·人心
项目经理不仅是项目部的负责人,更是管理者。在廖文访看来,一个优秀的经理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攸关着企业的生机。没有科学而出色的管理,什么质量目标、开拓市场以及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
在项目管理方面,他以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为重点,全面落实了项目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责任,抓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过程,细化核算管理,真正解决了材料超消耗、用工超定额、工价超限额等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在西安金叶凹印生产线工程、渭南邮政生产大楼工程和西安邮政重件工程中,工程成本降低率分别达到了4.6%、4.2%和3.8%。
然而,管理不仅仅是对事、对物的管理,更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本质与核心是人的管理。那么,如何使管理真正起到激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达到提高组织的效率效益和为企业注入活力的目标呢?廖文访认为,管理就是要树立起人本意识,以爱心换得同心,以爱心凝聚人心,就是要由传统的刚性管理走向柔性管理和人性化管理。
人是企业的根本,为了使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趋于和谐,达到一种良性的互动,廖文访十分重视职工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活建设,以使企业上下形成一种内在的凝聚力。他即使再忙,也要定时深入班组和职工谈心,沟通感情,发现谁家有困难,就想方设法帮助解决。每当开辟一个新的工点,他都要求有关部门努力为职工创造一个舒适的、采光较好的住宿环境,同时开办澡堂、诊所、小卖部和娱乐场所。对于“民工”这个建筑工地上的特殊称谓,也在廖文访的项目部里消失了,这些劳务人员一律统称为“员工”。一字之改,拉近了他们同企业之间的感情。
项目部曾经新来了一名青工,可他一到工地就不好好上班,纪律涣散,而且经常旷工、游逛。廖文访知道后,并没有歧视他,而是多次找他谈心。一天,他听说那位青工的父亲患癌症在西安住院,就陪同这位青工一起去医院看望,并送给他300元钱为父亲看病。青年感动了,他抓住廖文访的手臂说:“我今后再不学那种赖样儿了,要不,我对得起咱们这个企业吗?”浪子回头金不换,从此那位青工在工作上变得勤奋起来。廖文访十分关心他的成长,发现他在业务上有某种特长后,就选送他到西安建筑科技学院预算班学习。青年学习回来后,终于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能手。
廖文访还特别重视职工的民主管理工作。项目部改组为西安高新分公司后,很快就选举产生了职工代表和工会委员会,并在职工调资、奖金分配、材料采购、劳务单价以及后勤管理等重大决策方面实行公开制。他们还对干部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组织职工代表定期进行评议。所有这些,都充分调动起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使得职工的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成为协调一致的整体。
古诗说“十年磨一剑”,对廖文访和他的职工们来说,他们正是通过这十年的磨砺,从艰难中突决而出,最终大踏步走向坦途的。在未来的岁月中,他们还将以自己的坚韧、辛劳与智慧,去矗立起更多更壮丽的凝固而不朽的乐章。
文/新风 晓新 秦野 图/晓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