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3年06月30日
综合新闻
02

莫让勤工俭学变了味

编辑部:

星期天,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说他们学校今天搞勤工俭学,老师让缴旧报纸、杂志、啤酒瓶等。于是,我和妻子翻箱倒柜,好不容易才整理了一大捆旧报纸,用自行车送到学校。走进学校门,我看到在炎炎烈日下,家长们在排队缴各种各样的费旧东西,而孩子们在树下尽情的玩耍。好几位家长在交流寻找废旧杂物的经验,有的说是到饭店买的啤酒瓶,有的说是到收购破烂的摊点,买过期杂志等,听后笔者感慨颇多。

勤工俭学本是件好事,无可非议。通过孩子们的劳动,让他们从小知道劳动的艰辛和光荣,真正体会到劳动的乐趣,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记得小时候,我们也搞勤工俭学,就是学校组织我们利用星期天、暑假的时间,到野外挖半夏、柴胡、茵陈,采野菊花等草药,使我们对大自然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培养了自己从小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每逢星期天,我就和村上的小伙伴约好,第二天早早起床,带上干粮,到离家20多里远的深山里挖药材,然后将挖回的药材晒干,拿到公社的药材收购站去卖,卖得的钱,做学费及买学习用品。现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多数孩子不再为学费发愁,上学有人接送,吃的穿的越来越好,就拿学校布置的勤工俭学活动也全由大人代劳。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开展的勤工俭学活动,不能徒有虚名,借勤工俭学活动之名,行收费之实;而应结合小学生特点和当地自然资源条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不要每年都是学校硬分任务,强迫学生完成。这样做的结果,给家长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加深了家长和学校的矛盾,使孩子们过早产生对金钱的崇拜,认为有钱就有一切,也达不到勤工俭学的目的。

眉县建设银行 阎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