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从评聘“教授级”工人谈起
报载,据浙江省劳动厅确认、批准,该省建工集团日前向首批24位“教授级”工人颁发了证书。这次入选的24名高级技师,分别来自泥工、木工、焊工、钳工、铆工等5个工种,他们个个身怀绝技,在提高工程质量和经济效应方面,都作出了显著成绩。在时下被一些人瞧不起的泥、木、焊、钳等工种中评聘代表技术工作最高水平的“教授级”工人,有助于社会和企业形成尊重技术人才的风气。
现在,尊重人才,重用人才,已在社会和企业形成共识,可说起人才,人们的视线往往只转向工程师、教授、专家,而工作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关键环节的技术工人则很难被列入其中。他们整天辛辛苦苦和机器打交道,满脸灰尘,一身油污,不但得不到社会应有的重视,在经济上也没有经营管理人员实惠。于是,一些一线技术工人纷纷跳槽改行。有些企业没有长远眼光,无心培训新上岗的技术工人,致使我国技术工人队伍总体素质滑坡。据悉,我国现有工人两亿多,技术工人7000多万,占全国工人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初级工占技术工人的61.5%,中级工占35%,而高级工仅占3.5%。技术工人的素质下降和数量的不足,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仅是指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专家、教授,也包括技术工人,没有数量充足的技术工人的熟练操作,再先进的工艺,再尖端的技术也只能画在图纸上。而要提高技术工人的素质,就必须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条件,破除技术工人不是人才的观念,建立激励机制,让更多的技术工人通过培养和实践锻炼,成为“教授级”工人享受到“教授级”待遇。 ■朱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