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昔日一站一磕头 今朝站内无车留
宝兰铁路告别会车历史
本报讯 “过去那车是一站一磕头,最多时车站四股道停四列车交会。”7月7日,宝兰二线东口车站,副站长朱华一口河南腔在静静而过的渭水衬映下显得格外高昂。
目前,这种会车现象已成为历史。
自7月1日宝兰二线投入运营后,过去由于单线运行,相对方向的列车须在沿途站内交会,少则十分八分钟,多则几十分钟,使通过能力受到极大限制的景象不复存在。用职工的话说,过去是站内车多(等待会车)区间车少(单线限制)现在是站内无车(迅速通过)区间车跑(车距缩短)。随着宝兰段上下行分设的实现,运输能力的提高,沿用了48年的“会车”这一铁路专用名词亦在陇海线悄然消失。
宝(鸡)兰(州)铁路东起宝鸡,西至兰州,全长487公里。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的宝(鸡)天(水)段铁路1945年12月建成通车,天(水)兰(州)段铁路1952年10月建成通车。近年来,宝兰铁路经过逐步扩能和1980年完成电气化改造后,列车通过能力达到38对,年货物运输能力达到1300万吨。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包括宝(鸡)兰(州)铁路在内的陇海铁路运能十分紧张,为了扩大陇海铁路运输能力,二十多年来,国家先后将陇海铁路连云港至宝鸡的三分之二路段建成了双线电气化铁路,宝兰铁路由于单线运输而成为陇海铁路的“卡脖子”区段,为了加快西部开发,国家将宝兰二线铁路建设列入“九五”计划重点工程,西安铁路工程集团公司等施工单位,开展以技术创新、工法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先锋号工程和群众性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攻克了隧道塌方等施工难关,在运输繁忙的宝鸡枢纽抢点奋战,提前18个月完成了宝兰二线工程,使之成为欧亚大陆桥上畅通高效的快速路段。
本报记者 韩庚
本报通讯员 倪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