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义诊”有多黑
——一位圈内人士的自白
“为了回报广大患者对××药的信赖,我公司特与××医院举办这次‘义诊’活动……”在街上摆几张桌子,前面放几块展板介绍与“义诊”活动有关的某种疾病的危害,几名身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正忙着给“患者”量血压、测血液粘稠度。这样的情形,在社区、农村、乡镇、县城随处可见。当有一天,你也被“义诊大夫”检查出患有某种疾病,唉!不幸的是还病得不轻呢,你敢相信吗,你会惊慌吗?
“义诊”究竟有多大可信度?近日,一位曾从事多年“义诊”活动的圈内人士向记者曝出内幕。“义诊就是用欺骗和恐吓的手段,达到让你买药的目的。”这位已金盆洗手的圈内人士一语道破“义诊”的“天机”。
铺路
据这位人士介绍,一种药品或仪器在进入一个大的地区市场以前,首先要做好外联工作,即与当地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许可其在该地区进行义诊活动,最好是能以普查某种疾病的名义发一个红头文件。然后挂靠在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协会或组织,或借国家组织的科教活动进行“义诊”,为开展“义诊”披上合法外衣,也可以增加患者的可信度。
踩点就是通过调查,选择开展“义诊”的地点。该地区的人要比较富裕,有购买能力,与药品或仪器所治疗的疾病发病率较高,而且没有同类产品在该地进行过“义诊”。
地点选好后,接下来就是预热,即前期宣传。通过散发传单,登广告等方式让人们知道“义诊”的时间、地点。
“义诊”
“义诊”分为大、中、小和微型四种,一般以中小型为主。大型费用高,在城市和县城搞,中型在乡镇,小型在社区和农村,微型主要是在典型病例家中进行。形式虽不同,工作程序大同小异,一切活动都为售药而展开的。
对“义诊”现场包装有严格的要求,以中型义诊为例,悬挂十条以上横幅,渲染气氛;准备音响,播放录音带及病例讲座;配置展板,内容为公司简介、产品介绍,健康指导及典型病例;桌布、台卡。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且都身披绶带,给老百姓一种相当正规的感觉,而不是游兵散勇。当然,也少不了现身说法的“托儿”。
“义诊”队员也有明确的分工:登记、仪器、大夫、售药、外围、促销。其中几个关键环节,如掌管仪器的人员要学会“有喜有忧、一惊一乍”的表情,增加患者对“义诊”的可信度;大夫不要求医术有多精湛,只要能说会道就行,其标准是“只要头发白、气质好,能把药卖出去就是好大夫”,在乡村大多都是江湖郎中,没有行医资格。
在“义诊”活动中,他们把握住“四抓三放”原则。要抓住四种人:经济条件好的人;有文化修养的人;有子女或亲人陪同的人;心理不平衡的人。(受许多原因影响,特别想购买药的人)。放过三种人:老弱病残没有购买能力的人;身体正常的人;没病来检查身体的人。
本报记者 焦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