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这个“牌”摘得好
乾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严格标准,严格把关,不搞终身制,最近一下子搞掉了253家失去示范作用的精神文明单位牌子,以机制创新促进全县精神文明建设迈上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从《陕西工人报》上读罢这则消息,我们为乾县的做法击节鼓掌。
能获得“精神文明单位”称号,自然是有一定的成绩。但是,近些年来,“文明单位”不文明的反常现象在一些地方却不同程度存在着。究其原因:一是有的单位“荣誉到手,工作到头”,逐渐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躺在荣誉称号上不求进取,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二是有的地方只评选,不复查,或复查不严格,情面打不开,走了过场,为滥竽充数者开了方便之门。
类似“文明单位”不文明的反常现象如今并不鲜见。比如,曾获得“物价、计量信得过”、“质量信得过”牌匾的某些商店、商场,如今却让人信不过。一些曾获得“放心医院”、“放心药店”称号,且牌匾一挂就是好几年的医院、药店,如今却让人不放心。然而,这些已让人信不过、不放心,或已不模范、不先进的单位或企业,仍然匾牌高挂,如此,模范、先进的激励作用何在?对这种名不副实的现象,群众和职工又怎不嗤之以鼻?
模范,先进并非一成不变,“文明”已不文明,“信得过”、“放心”已让人信不过、不放心,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乾县的做法值得道好之处就在于他们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他们敢于碰硬。如此使优者得之,劣者失之,不许鱼目混珠,优劣不分,也就能达到“挂牌促发展,摘牌促改革”之目的。形成荣誉与压力并存的局面,有关部门所授之“牌”也才能让广大群众心悦诚服。 (谭贤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