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豪歌动地诗
——写在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五周华之际
文/庞柒 严天池 李建平
这里,天高云淡,碧空如洗。
这里,日月宁静,星河灿烂。
这里是成吉思汗的故土。
这里是强悍文明的发祥地。
从这里出发,一代天骄举世闻。
从这里开始,风流人物谱新诗。
公元1984年10月,新华通讯社的一则电讯,让人们兴奋到了极点,隆隆的炮声使沉睡着的鄂尔多斯高原沸腾了。大漠之中,我国探明储量最大的优质煤田——神府东胜煤田,终于揭去了神秘的面纱。从此,这片辽阔的大地成了建设者放歌的舞台,古老的鄂尔多斯高原又一次踏上了谱写新时代壮丽诗篇的伟大征程。
为了亲聆这塞上的豪歌,为了感受这时代的诗韵,在盛夏的骄阳里,我们迈上了充满阳刚之力的鄂尔多斯高原,走近了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神府东胜煤田。
(一)
在曾经是一望无际的莽莽林海的陕西省榆林市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境内,经过了千万年沧海桑田的地壳变化,上苍让这里成了乌油油的煤海。这或深藏于地底,或浅藏于地层的煤海,就是我们眼前的神府东胜煤田。
神府东胜煤田面积3.12万平方公里,现已探明储量2236亿吨,远景储量6000——10000亿吨,其中规划区地质可采储量354亿吨,是我国目前已探明储量最大的煤田,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1/4,相当于70个大同矿区,160个抚顺矿区,与乌克兰的顿巴斯、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美国的波德河和阿巴拉契亚、波兰的西里西亚、德国的鲁尔等大型煤矿齐名。
神华工程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4个跨世纪重要工程之一。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矿、电、路、港、航一体化、产、运、销一条龙经营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煤炭企业。神府东胜煤炭公司作为神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开发经营神府东胜煤田骨干矿井及配套项目。根据煤田储量、开采条件和煤炭质量,国家已将神东煤田确定为我国跨世纪能源战略布局西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东煤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条件优越,属低灰、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高挥发的长焰煤和不粘结煤,是优质动力煤和汽化用煤,这对环境保护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被国内外市场誉为“绿色煤炭”。
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乘着西部大开发的劲风,神府和东胜两个矿区在分别独立经营12年之后,于1998年8月20日实行合并,实施战略调整,推行强强联合,成立了神府东胜煤炭有限责任公司(简称神东煤炭责任公司)。
春风得意马蹄疾。新成立的神东煤炭责任公司,在以张喜武、杨景才、王金力、王安等一班人的带领下,坚持“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的建设方针,以“把神东矿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大型煤炭基地”为目标,团结奋斗,不断进取,以每年递增产原煤1000万吨以上的战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惊叹的奇迹。2002年,神东煤炭公司原煤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大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跃居世界一流水平。
经过神东人5年的努力奋斗,神东矿区已经成为世界顶尖级的高产高效矿井群,她昂然立下了中国煤炭工业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里程碑。神东公司的高速、持续、健康发展又一次把全国乃至世界的惊奇目光吸引到了鄂尔多斯高原上。
谈及神东公司近5年来的辉煌成就,展望神东公司乃至中国煤炭工业的广阔前景,现任神东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王金力按捺不住喜悦和兴奋。他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每个时代必定有令民族骄傲和自豪的形象代表。在今天这个时代里,神东人要当仁不让地担当起这个让国人为之欣悦的代表,完成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二)
在神东公司采访的日子里,我们时时为神东的奇迹而惊叹,也为神东人的火热情怀而感奋。
5年前,神东公司组成的时候,他们面临的并不只是蓝格莹莹的天,还有负债率极高、资金成本在整个煤炭经营成本中所占比重过大的经营现实。1999年末,神东公司流动资金总额为10亿元多一点,而流动负债总额却是14亿元还多,流动比率为0.72,这就意味着公司每1元的负债里面就有0.72元是流动资产。面对这个现实,公司领导层保持了清醒的认识:“必须杀出一条血路来。”
思考,探索,论证,实践。
走高产、高效、高度集中生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建矿之路;建立投资少,见效快,滚动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经营新模式。这是理想的选择,也是理性的决择。
1998年以来,神东公司瞄准世界煤炭工业的前沿,努力使煤炭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他们打破了常规,按高标准进行矿井设计。根据矿区煤层赋存特点和引进设备的高可靠性,规划煤田边界突破了省区界限和原来人为划定的边界范围。公司先后将大海则井田下组煤层、前石畔井田一并划入大柳塔井田,三井归一,集中开采;将呼和乌素井田划归补连塔矿开采;将石圪台矿和霍洛湾矿通过井下皮带大巷连接起来,使二井变成一井。井田的统一规划为集约化长壁开采提供了保障。
大柳塔煤矿是神东公司的骄傲。这是一个特大型的现代化矿井,井田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矿井地质储量13.4亿吨,可采储量9.6亿吨,煤层厚度为4—6米,为环保型的煤质,矿井原设计能力为600万吨。1998年以后,大柳塔煤矿通过系统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和设备优势,通过集约化来提高生产能力。他们改造了矿井主运皮带,投入了引进的CST系统,解放了综采设备生产能力,实现了一井一面配套一套综采两套连采。2002年,大柳塔煤矿实现了生产原煤1000万吨的目标。在此之前的2001年3月,大柳塔煤矿还实现月产原煤100万吨,刷新了世界煤炭工业史上一矿一井一面的月产最高纪录。
这几年,大柳塔煤矿连年获得国家煤炭局命名的“特级高产高效矿井”称号,创造了中国煤炭工业史上的一个“神话”。2002年5月,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命名的2001年度高产高效矿井的通报中,神东公司所属9个矿井全部榜上有名,其中7个是“特级高产高效矿井”。原煤炭工业部部长肖寒曾激动地对新华社的记者说,考察世界上最现代化的矿井不用出国了,到神东矿区看看就行了。
随着神华集团向国际煤炭市场的不断拓展,“神华牌”出口煤自然成为神东矿区原煤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东公司抓住这个巨大商机,从1999年开始起就加快了出口煤基地建设。他们采取矿队一级管理,实行独立核算,推行财务、运销、煤质、物资供应、地测、安全监督的“派驻制”,在基地建设中强化工期、质量和造价的“三大控制,使煤矿建设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
大海则矿是一个令人们称奇的例子。这个矿从筹建到第一台连采机出煤仅用了36天,比原计划提前40天,可谓“神速”;矿井设计投资使吨煤价仅为28元;学习旺格维利采煤法,形成了适合本矿特点的掘采同步前进或后退式采煤法;区队一级管理实现了无科队办公,全矿人员压缩为91人,机关管理人员包括矿上领导在内仅有8人。这种高效、精干、投资少、见效快、滚动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建设模式,成了神东公司几年来工作实践的经验之谈。
通过采用这个模式,神东公司在建好大柳塔矿之外又陆续建成了大海则、榆家梁、康家滩、上湾和哈拉沟等数个百万吨级的、达到了国际同类井型先进水平的出口煤基地矿井。这几个出口煤基地矿井的建设为神东公司在负债经营的条件下提供了一条最为经济的建设思路,也为矿区建设和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大柳塔的建矿模式和出口煤基地模式的创建,为中国煤炭行业走国门,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集中建设,高产高效,大胆引进世界先进设备的科学成果,是神东逐步实现管理科学化、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的最佳选择,是神东事业的立足之本,是现代化能源基地建设的必由之路。神东公司实现了建设“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能源基地的目标,怪不得神东公司一班人豪气干云:“誓创天下第一流”。
(三)
据一份资料显示,全国重点煤矿百万吨产量要用6700人,而神东公司2001年完成3787万吨产量只有10368人,劳动生产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而大柳塔煤矿2001年生产商品煤矿1415.5万吨,全矿管理机构设置只是“三办、四队、一中心”,全矿员工474人,管理人员只有23人。2002年底,神东公司生产规模达到5165万吨,而原煤生产总人数却控制在3000人以内。
在中国人的思维里,“人多力量大”一直是一个不被怀疑的“真理”,然而,在神东公司,“人少好办事”却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神东的管理模式独特,唯因其独特,才焕发了神东的勃勃生机。
1998年以后,神东公司成功地创造了“四条线”的管理模式,探索和实践了“精干主体,加强辅助,搞活多经,发展后勤”的工作思路,使矿区生产、生产辅助、生活后勤、多种经营实现了专业化、集约化、科学化。从此,企业办社会的旧局面一去不返,机构臃肿之病顿消。
神东公司管理模式中的第一条线是生产线,这是矿区的主业。在这条线上,到2000年底,共有员工2070人(其中含基建矿井620人),包括煤炭的生产和加工,其要求是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生产人员,以提高经济效益。大柳塔煤矿1996年投产时有员工660人,1999年减为423人,2000年减至345人,2001年以后全矿员工减至300人以下,而矿机关只有25人。2003年,大柳塔煤矿年生产能力是1900万吨。在这里,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最能说明问题。生产线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化先进设备、设施和技术优势,形成了矿区高产高效的生产系统。
第二条线是生产辅助线。它把为矿井基建生产直接服务的机电维修、供电、供热、物资供应、煤炭运输部门等从矿井生产部门分离后,内部模拟市场,对厂矿实行有偿服务。同时面向社会创造经济效益。生产辅助线的高度负责和高效管理,为一线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条线是多种经营公司。神东公司的多经公司主要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充分利用和发挥煤田自身优势,在煤炭深加工和与转化方面,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形成一定的产业格局,成为立足矿区,面向社会,以工业经济为主体,与主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经济实体。
第四条线是公共事业发展公司。2000年3月,神东公司为了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实现服务机构与企业的分离,使之由福利服务经营向劳务市场化转变,由垄断经营向竞争经营转变,由封闭型经营向开发型经营转变,对矿区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了公共事业发展公司。目前,这个公司已经完全步入市场,形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独立经济体系。
“四条线”管理模式的推行,减轻了生产一线的负担,控制了非生产成本,消除了机构臃肿的问题,理顺了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了劳动力资源,开拓了主业以外的新市场,为神东公司建成高产高效的现代化能源基地提供了有力的机制保障。
在“四条线”的模式下,神东公司着力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最大限度地优化生产要素,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
——在经营管理上,神东公司根据各单位经营目标及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管理方式,利用经济杠杆作用,调动干部和员工的积极性,实现了“让我干——我要干——要干好”的根本改变;在全矿区实行成本倒算法,对全年预计发生的各种费用全部实行计划管理,将成本指标一直分解到每一个员工身上。
——在财务管理上,神东公司主要实行集中控制,财务统一由公司管理,成立结算中心,生产单位实行成本控制,非生产单位实行报账制度,公司严格把关。井然有序、提前预测、集中控制的财务管理制度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
——在人事管理上,神东公司不但“筑巢引凤”,而且“护巢养凤”。他们把选拔、招聘、录用、培训结合起来,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一人多专、一岗多能、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复合型人才。
——在生产管理上,神东公司以矿井机构设置的“三办、四队、一中心”为基础,充分发挥技术设备的优势,实行无机关、无后勤、人员少,指挥便捷的管理体系。他们立足神东,放眼世界,制定了高瞻远瞩的生产大型化、现代化策略,奠定了神东的高起点。
——在煤质管理上,神东公司把“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体现在矿区生产建设的每一个角落,也体现在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为了确保神华煤能够长期稳固地占领国际国内市场,矿区在控制煤炭含硫量上狠下功夫,通过精选、配煤等方式,使硫份控制在0.5以下,降低氧化钙含量,提高灰熔点,确保出口煤质量,满足用户要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掌握了市场主动权。
——在安全管理上,神东公司把安全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把安全作为煤矿的“天字号工程”,安全考核实施“一票否决制”。为了把矿井事故降到最低,向零事故率进军,神东矿区还千方百计加大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技术投入。2001年,神东公司通过了OHSAS1800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在机电管理上,神东公司提出了“要想抓好生产,首先抓好机电”和“现场抓生产就是抓机电”的口号,改变了原来矿井的机电管理只是配角的传统思维模式,将矿井的机电管理当作整个生产过程的重中之重,努力做到“小事故不交班,大事故不过夜”,有力地保证了企业生产的有序进行。
管理的现代化是企业现代化的核心,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不竭的动力。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提高,使神东公司扛起了中国煤炭工业的帅旗,他们随着时代前进的脚步,跳跃式冲向世界。
(四)
这一次,我们到神东矿区采访,惊叹于神东矿区生产设备的现代化,也惊叹于神东公司创造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然而,让我们由衷赞叹的还是神东矿区的生态建设以及洋溢着现代文明的人文环境。
在神东矿区,这个以“煤”著名的所在,你看不到一点黑色的痕迹,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丽日蓝天、白云清风、浓郁的绿树、竞芳的鲜花,大柳塔、活鸡兔、补连塔……这些大型煤矿与洗煤厂毗邻而立,却个个如江南园林,草坪、喷泉、流光泄地,年产超过5000万吨的偌大矿区,却实在似一个大花园。现代化的大楼展现着神东的辉煌,而“世外桃园”般的宁静也让这里的人们享受着安谧的生活。望着“国家环保先进单位”和“陕西省文明小区”的金色牌匾,人们也许难以想象十多年前神东的面貌。那时候,茫茫大漠,漫漫黄沙,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过渡地带的神东矿区,饱受风沙侵害,乌兰木伦河的大量输沙使这里的水土流失相当严重,干旱多灾使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多少年来,这里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一直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
然而,今天的神东矿区,却是一朵俏丽的奇葩。这是因为神东公司从建矿一开始,就把“保护环境,恢复生态”作为一项为子孙后代造福造富的大事情。他们坚持“保护环境,预防为主,西部开发,环保先行”的宗旨,规划矿区建设的同时规划环境保护,设计煤矿的同时设计环境,建设矿井的同时建设污染处理设施,验收投产矿井的同时验收环境保护效果。神东公司的几对大型矿井建成验收移交投产,都经过了国家环保部门的验收认证。2001年,神东公司整体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EMS)认证。
为了环保,神东公司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严格按照国家“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在搞好“三废”治理的同时,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下大功夫。他们从每吨煤的销售收入中提取0.45元,与国家计委匹配资金作为专项治沙费用,再加上另外的资金投入,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绿色行动”: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流域治理,土地复垦…
至今,神东矿区用于环境治理、水土保持等绿化工程的投入已达近3亿元人民币,已经使矿区1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披上了绿装。今后10年,神东矿区还将计划投资近3个亿,要治理矿区方圆36万平方公里的面积。要成为“世界环境治理500强”。让神东矿区成为“沙漠中的绿洲”,是神东人的理想。
神东人的努力,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过去,这里每逢冬春之季,风沙肆虐,多年平均大风日在30天左右,风力平均在8级以上,平均风蚀强度都在每平方公里2500吨以上,风蚀面积占77%。现在,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已经由原来的9%上升到现在的39%,大风次数减少了3/4,风蚀强度和风蚀面积也大大减小减弱,水土流失已得到有效控制。神东公司先后被原国家林业部、原煤炭部、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等评为“环保绿化先进单位”。
在建设好自然环境的同时,神东人还着力于这个塞上新城人文环境的塑造。他们努力创造具有新型现代化矿区建设特色的企业文化,用心血和汗水铸造了“艰苦奋斗,开拓务实,争创一流”的神华企业精神。他们开展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集体、文明职工、文明服务窗口、文明校园、文明区队班组等活动,用文明规范、文明公约规范员工行为,倡导文明新风。
2003年,是神东公司确定的企业文化年。借着5000万吨目标实现的东风,神东公司制定下发了《神东公司关于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意见》,把企业文化建设提上了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广泛宣传和舆论引导,通过领导身体力行和率先垂范,通过完善制度和典型引路,神东公司的领导班子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让先进的价值观成为神东员工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黑色的煤炭释放和喷发的是热与能,智慧的神东人燃烧的是火一样的青春和生命。他们奋斗着,奉献着,为了神东的美丽,也为了神华的梦想。他们的热情流向哪里,哪里就有生机,就有富饶和富足。神东的天蓝,水清,草绿,神东人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骄傲。在神东矿区采访,沐浴着高原沁人心腑的清风,漫步浓荫蔽日的矿区大道,我们的心神也为之清爽而空阔。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神东煤炭公司2003年的奋斗目标是:完成商品煤6000万吨,力争6800万吨;完成掘进进尺327376米;完成上湾矿综采、康家滩矿井与孙家沟矿井贯通、补连塔铁路改造等9项工程;实现利润3亿元,还本付息17.4亿元,煤炭综合成本控制在69.67元/吨之内;百万吨死亡率和万米掘进死亡率均控制在0.1以下。他们用新的辉煌业绩为公司重组五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作为中国煤炭行业的新希望,神东公司通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全新的企业发展之路,他们始终把“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作为开发建设的总方针,打开了一片新天地。今天的神东人更在以昂扬的姿态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永不满足,永不停步。神东公司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王金力说,神东人有这样的气魄,要做就做第一,做中国第一,做世界第一。
离开神东,我们仍然沉浸在兴奋之中,为了神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手中的一张来自神东矿区的“小报”——《神东煤炭》上的诗篇,又把我们带上了那悍风冽冽的鄂尔多斯高原,那动地的豪歌,那悠远的诗韵,又一次激荡着我们兴奋的神经:
神东,神东,神东,煤海波涛掀巨浪;
神东,神东,神东,中华大地写春秋。
于是,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鄂尔多斯高原上,新世纪喷薄而出的朝霞里,神东公司幻化为一羽金色的凤凰,她鼓着有力的羽翼,向着天宇飞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