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病企业”缘何变成“壮汉子”
原西安锅炉总厂六分厂,年产值只有100多万元,到1996年时,大部分职工已放假回家,全厂只有20来个人在勉强工作,企业已濒临破产。但当张裕峰和其他3名股东买下原六分厂的厂房、设备,通过改制和资产重组后,当年产值就达到了1000多万元,是原来年产值的10倍,去年又是年产值高达1亿元!
企业还是那个企业,设备还是那些设备,为什么在这六年中,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一,就是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和资产重组,改为股份制企业,从而由“大锅饭”变成了股东们人人有份的“小锅饭”。如果说“大锅饭养懒汉”的话,那么“小锅饭必养勤汉”,既然大家都是股东,自然就要对自己的企业负责,只有厂兴,才有我富,企业岂能不兴旺发达。
其二,就是他们借助西安交大的科技力量,对企业实行全面改造,使产品科技含量迅速提高。在时下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谁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得不断地提高自己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金量。因为那种姑娘穿她妈的鞋——老样子,几十年产品不更新换代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作为那些已经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不妨也请从“病企业”变成“壮汉子”中得到点启示,而且要背水一战,对企业实行改制,不必在乎企业姓“公”还是姓“私”,只要能带来效益,使职工有饭吃就行。同时,要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蛮干不如巧干,靠人多不如靠高科技,努力在提高自己产品的科技含金量上下点功夫,效益定会成倍增长,企业就会走出困境,职工的吃饭问题也就解决了。 (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