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厂务公开救了谁……
李忠民·屠琼
某企业一步步走向破产的边缘,职工连最低生活费都拿不上。后来上级起用了一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厂长,并要求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走民主化管理的路子。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厂子活了,效益也上去了,职工生活有了保障。他们逢人就说:“是我们的新厂长挽救了厂子,挽救了职工啊!”
是的,职工的话语是发自内心的。一个好的企业负责人可以使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反之亦然。这好象是一条规律。但无论如何讲,这似乎都在强调负责人的作用,是有点不够全面。假如,那位新任厂长上台后,仍推行“一言堂”,搞“暗箱操作”,一切唯私利为旨,那么,厂子还会好吗?显然不行。
邓小平说过,“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也可以使好人变坏。”在法制社会,一切要依法行使,寄希望于个别负责人本身,显然不太可靠。就拿厂务公开来说吧,它要求的是“阳光操作”、集体决策,这当然就会杜绝腐败,避免决策失误,照着这个思路走下去,自然会把企业搞好,职工福利也会随之好起来,这就是厂务公开的目的所在。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们原先的管理制度显得滞后,给经不住诱惑的个别领导腐败以可乘之机,所以在反思这些问题时,首先要寻找制度原因。看来,厂务公开也是挽救企业领导干部的有效制度。尽管如此,并不是所有企业领导都把厂务公开当回事,他们或出于某种利益考虑,或忽视职工群众的集体智慧和作用,自觉不自觉地使厂务公开走了样、变了味,形成了厂“雾”公开,厂务“空开”等不良现象。职工意见很大。因此,适时强化现代企业管理,除提高干部自身素质外,更要推行监督、弹劾机制,让厂务公开渠道顺利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