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重建精神家园
渭南市的华阴、华县等地遭受了四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造成56.9万人受灾,107.84万亩农田被淹,29.32万人被迫离开家园,预计经济损失达22.8亿元,到目前仍有几万人呆在各灾民安置点。
面对灾难,渭南各级党委和政府采取各种方式救灾抢险,尽一切办法安排好灾民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安置点有饭吃、有衣穿、生病有人看,以保灾区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连日来,翻翻报纸,全省各地的干部职工及群众,也向灾区人民伸出援助之手,有钱捐钱,有物捐物,汇四方之财力,救苦难中灾民。可见我省及渭南市的救灾措施是得力的。随着洪水的退去,灾区重建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我们不能否认灾害带给灾区人民沉重打击的事实,政府对灾后重建工作重视直接影响着灾区的社会稳定。笔者近日在灾区看到,当地干部和群众重建家园的呼声很高,但具体行动迟缓,特别是一些灾民思想上还未从大灾的痛苦中醒悟过来,留恋过去的家产,抱怨命运的不公,对救灾和重建家园失去信心。甚至有些人不顾大局,为自己的私利而干些有损灾民和救灾工作的事,当地一些基层干部也和群众一样,抱怨这、抱怨那,工作不积极主动,精神状态不佳。让人感觉到生活的家园还未开始重建,精神的家园却被洪水冲垮了。垮得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救灾失去耐心。
诚然,在这场特大洪灾面前,有时政府部门救灾力量也许不足,救灾力度可能不够大,一些工作做得难让灾民满意。个别领导和救灾人员工作方法简单,对灾民缺乏感情和同情。甚至个别领导在救灾中,搞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挫伤了灾民自救的积极性,让灾民对救灾和家园重建工作心存疑惑。
在大灾大难面前,难免有疏漏的地方,但这些并不影响重建家园工作的开展。一个人,一个家庭,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核心。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顽强不屈,愈挫愈奋的拼搏精神,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更应该爆发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灾难的民族精神。重建生活家园迫在眉睫,而精神家园的重建更为重要。 (阎瑞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