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喉舌”为何“失语”
·火言·
新闻记者是社会良知和正义的守护神,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历来受到社会的尊敬和爱戴。山西繁峙“6·22”矿难事故中,11名记者收受非法矿主贿赂,使一场造成38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的矿难被掩盖了。此事令人在感到意外的同时,又颇为气愤!
喉舌本为发声之器官,若健全的喉舌突然失语必然是大脑出了毛病。11名记者明知矿难真相却不报道,与非法矿主沆瀣一气、狼狈为奸、隐瞒真相、混淆视听。有人说是利益驱动,是有一定道理。可又一想,也不尽然。在11名采访记者中,收受最多的记者也只拿了非法矿主2万元现金,1个金元宝(价值2400元),这与兰州证券黑市的老板欲收买《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王克勤50万元相比,乃天壤之别。可是王克勤却见50万元巨款而不动,毅然用正义之笔推出了震惊海内外的深度调查报道《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仅2001年,被王克勤用笔“送进”监狱的黑恶分子就达160多人。
这一反一正的事实说明,11名受贿记者的确不仅是一个“利益驱动”所能涵盖的,他们的“大脑”肯定出了问题,骨子里丧失了正义和良知。有位新闻学教授面对11名记者在“6·22”矿难采访中集体被糖衣炮弹击倒的事实,这样说道:“我猛然明白了教授新闻系学生新闻写作的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提高他们怎样做人。”我觉得这才说到了根子上。
近年来不少重大腐败案件,都是由发现蛛丝马迹的记者不畏艰险、深入调查,掀起了黑幕一角,最终进入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司法程序,广西南丹“7·17”特大透水事故就是一例。记者作为社会良心的一部分,民族脊梁的一环节,政府和民众沟通的桥梁,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不平应大声疾呼,用良心和正义彰显“喉舌”的威力。
11名“喉舌”集体“失语”,的确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做一名出色的记者,首先应做一名坚守道义、有责任和良知、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