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学生经济”
(上接一版)
游戏室害人不浅。据《人民日报》7月20日报道,专家研究发现,青少年如沉溺在电脑游戏里,久而久之会患上“游戏脑”综合症。它导致青少年状态失常,暴力倾向日益强烈,进而作出过激的行为,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专家指出,不容否认电脑对于启迪青少年的智力具有一定的功效,但也绝不能低估长期沉溺于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所造成的危害。
几大财源得不偿失。从调查中我们得知盗版教辅书、择校费以及班主任手中的所谓“摇钱树”,虽然学校和一些个人从中得到了不少经济利益,但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是严重的,其结果是得不偿失的。教育腐败为祸之深之远,某种意义上甚于行政腐败。它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对社会诚信的认同、对个人道德追求,啃啮下一代人的心灵,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恶性循环,会让我们付出更深重的社会成本。
“学生经济”歪风当刹
为了使我们的青少年在学校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其健康成长,为了学校这一方净土不被继续污染下去,“学生经济”这股歪风(或腐败之风)当刹!要刹住“学生经济”这股不正之风,笔者以为要走出“三个误区”和实行一个公开。
一是要走出教育产业化误区,打消营利目的。热衷于搞“学生经济”的人们以教育产业化为理由。这完全是曲解。即使市场经济程度较高的一些国家中,基础教育的主体也还是公立学校,就是私立学校大多数也都注册为非营利机构。只是在承担社会公共职能的前提下,可以接受社会捐赠并免征法人所得税。通过这样的财税政策来确保学校教书育人。
二是社会要走出“容忍”误区,敢于揭露腐败。与行政腐败、司法腐败相比,由于牵涉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社会上对学校腐败一般采取容忍的态度,“名校”腐败成为大家默认的腐败。事实上,政府部门早已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且认识到教育腐败与所有腐败一样,源于缺乏监督的机制。于是,早在去年5月,国家计委、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以便社会监督。可是,明显游离于“制度”规定之外的择校费、赞助费、书报费等等均照收不误。更奇怪的是教育腐败尽管人人喊打,却绝少有人公开举报。媒体偶然的批评,也是遮遮掩掩的“某地某校”。如果不是死了人,如果不是出了事,我们几乎是无法根究身边赤裸裸的教育乱收费行为。为什么?有家长一语道破:“孩子在人家手里,我们能怎么着?”在一些滋生教育腐败的学校,孩子已经成了掩护腐败的“人质”,让家长奈何不得,有口难言;让监督部门查无实据,不了了之。所以,与其他遮遮掩掩的腐败不同,教育腐败几乎是大摇大摆地招摇过市、“明码标价”的,有鉴于此,全社会和我们的学生家长一定要走出“容忍”、“默认”误区,敢于揭露教育腐败。
三是政府要走出“甩包袱”误区,保证教育的投入到位。导致“学生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腐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方政府也有责任。有些地方把中小学和幼儿园当成包袱,一卖了之,认为这样可以减轻财政负担、减少了对教育的投入,某种程度上逼迫学校搞“学生经济”。要严格执行《教育法》,让政府的教育投入一定要保证到位。
一个公开,就是实行财务公开。腐败止于公开。尽快建立和完善“校务公开”机制是防止“名校”腐败和其他学校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关键出路。凡按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教育收费,包括义务教育学校的杂费、借读费、住宿费和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学费、住宿费等学校所有的收费,均应实行公示制度。对任何腐败都不能漠视、默许甚至纵容。有关方面应该赶快采取措施,驱除校园滋生腐败的基因,刹住学生经济“歪风”,还校园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