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改制出活力 技改强筋骨
“两改”拓出勉县工业新天地
本报讯 企业改制和技术改造犹如两只车轮牵动勉县工业经济步入质量效益型“快车道”。今年前9个月,完成工业总产值达11.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和36.1%,拉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9%,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793.3万元,同比增长22.8%。
勉县是汉中老工业基地,境内仅中省市属企业达16家,加之县乡企业达240多家,工业在县域经济的地位举足轻重。但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襁褓中,大部分企业自身机制不活、技术滞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效益不佳,有的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状态。面对这一形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工业作为全县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紧紧抓住全国新一轮工业化浪潮的西进和西部大开发的难得机遇,提出了“工业强县”战略目标,对症下药,决定从抓企业改制和技术改造入手,双管齐下振兴勉县工业经济。
资金匮乏是制约该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瓶颈。县上解放思想,树立“不求所有、但求发展”和“你投资我服务,你办厂我上岗,你赚钱我发展”的新观念,制定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内引外联,鼓励县内外有志于工业发展的企业和能人通过租赁、兼并、拍卖等不同方式参与到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改革、资产重组和技术改造中,将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的技术革新、新产品开发列入全县的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到目前,全县245个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面达95%,盘活企业闲置资产2.08亿元;全县投入资金5亿多元,实施新建技改项目30多个。
沉寂数年的“大汉钢”2001年底被宝业集团整体租赁重组汉中钢铁有限公司后,实施裂变式发展战略,全力打造陕西钢铁“航母”。短短两年注入资金3亿多元,迅速恢复1、2号高炉生产,60万吨的炼钢连铸生产线也于今年5月顺利建成投产,又租凭汉中铁合金厂,仅用80多天恢复停产8年的铁合金生产系统,开工建设投资1.7亿元的50万吨焦化工程。元月至9月该公司产生铁23万吨、钢9.4万吨,实现产值1.9亿元,原企业95%的下岗职工重新上岗。原海红轴承厂迁址后,八一锌业有限公司租赁原场地投资近亿元,建成年产5万吨电解锌和硫酸生产线,今年前9个月产锌3.5万吨、硫酸6万吨,产值达1.98亿元。县属三粮液酒厂转换经营机制,实施“精品”开发战略,产品市场占有率节节上升,元月至9月完成产值(不变价)1170万元,同比增长80%,实现销售收入2587万元,目前该企业改制工作正在进行中。改制后的温泉水泥有限公司实施8.8万吨矿渣水泥节能技改后,每吨水泥成本下降40元,年产值增长2倍达到2400万元,今年8月投资1500万元的20万吨特种水泥生产线建成投产,年生产能力猛增至30万吨;天荡水泥厂、矿山机械配件厂等一批企业逐步走出困境扭亏为盈。全县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87.9%,产销率达97%。
“两改”改出新气象,勉县工业走出低谷再展雄风。全县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龙头,白酒、人造板、水泥、电视器材等产品为骨干的工业生产体系,规模以上工业成为县域经济中的中流砥柱。
通讯员 张文杰 蔚文波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