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伙中国乡村施“洋教”
□文·图/张文真 袁俊袖
一个德国小伙子,雄心勃勃来到中国广西最贫困的乡村开展“素质教育”。不想却跟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了碰撞。然而,他在遇挫之后,却仍要“将事业进行到底”!
他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进行他的教育的?他是一个“疯子”吗?
热血涌动,洋人要在中国乡村尝试“非应试教育”
2001年2月初,广西东兰县隘洞乡中学的师生们听到了一个大好消息:一个中文名叫卢安克的德国年轻人,要来隘洞中学当老师。他不要学校发一分钱工资,吃穿问题全由自己解决。东兰县是全国48个最穷县之一,很多孩子都读不起书。而学生们即便能够坐在教室里,也普遍缺乏优秀的老师。而今,一个“洋教师”志愿到隘洞乡中学任教,师生们都乐坏了。
2月7日,“洋教师”卢安克果真来到了隘洞中学。
师生们仔细打量这位“洋教师”:大约30左右的年纪,一头淡黄色的头发,脸型、身子都十分瘦削,穿着一身迷彩服和一双旧胶鞋,脸上荡着真诚的笑。
卢安克一开口,吐出了“地道”的普通话:“我是来这里当老师的,我希望能让学生学到真才实学,请大家多多支持。”
为了让卢安克先熟悉学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校方安排卢安克先休息几天。也就在这几天里,卢安克跟不少师生混熟了,而师生们也从卢安克口中知道了他以往的故事,以及他前来任教的目的。
原来,时年32岁的卢安克是德国汉堡市人,家有父亲、母亲及一个双胞胎哥哥。汉堡美术学院毕业,在德国先后从事过多项工作。1990年夏,他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旅游。回国后,中国诱人的山村风情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脑子里。
1992年夏到1993年初,为了深入了解中国山村的面貌,一心想学好汉语的卢安克先后在中国的东南大学和广西农学院学习,聪明的他很快就能用汉语跟中国人交流了。这之后,他又不得不回到了德国,当了一段时间老师。然而,他对中国已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1996年底,对中国神往的卢安克再一次来到了中国。这次,他来到了广西阳朔。他想在中国的土地上真正地“扎”下来。由于他的英语水平也不错,他便要求有关部门安排他去阳朔县的一所中学教英语。他得到了批准。
可是,他渐渐发现,中国的教育似乎跟他想象的“不太一样”。在他看来,中国的老师教育学生的目的总体说来是为了“应试”,应付没完没了的段考、期考、中考、高考。而不像他认为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也即实际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在他看来,中国这样的“应试”事实上已代替了学生自己的想理和追求。
他越想越觉得这样的“应试教育”不是“理想”的教育模式。天长日久,他竟生出了要在中国尝试推行“非应试教育”的念头。而且,他想找一个贫穷的山村开始尝试。因为他认为,只有在山村,现有的教育才相对不那么“根深蒂固”,他才容易取得成效。
半年之后,卢安克结束了在阳朔的执教,来到了南宁。之后几年里,他数度往返于德国一广西。在广西,他一面在南宁一所学校教德语,一面积极联系可让他进行“素质教育”实验的学校。终于,亟需优秀教师的广西东兰县有关部门同意让卢安克前来施教。隘洞乡中学校长也答应了卢安克的教学要求。于是,在2001年2月初,卢安克兴冲冲来到了隘洞乡中学。
中西教育碰撞,“洋教师”“大败”而“逃”
在卢安克熟悉了学校的情况后,隘洞乡中学校长安排卢安克去教一个普通初二班,教英语、美术和地理。接受安排的那一晚,卢安克高兴得一夜难眠。
第三天,卢安克开始了他在这个学校的第一次上课。那是一节英语课。
到卢安克上课的时间了。听到上课钟声响起,卢安克快步走进了教室,“洋教师”真的站在了站台上,同学们都兴奋了。
让同学们感到新鲜的是,卢安克老师上课,并不像以前的老师那样拿着英语课本一遍遍地带着学生们念单词、一段段地让同学们朗诵课文,而是把课本丢在一边,即兴教同学们一些课本上不曾有的单词、语句。比如教室外正在下着雨,卢安克就会教一些跟雨有关的单词和语句。
时日一久,同学们发现,卢安克老师上英语课不重视课文。他觉得发给学生课本,就让学生在开学时就知道了整个学期要学的内容,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只是一种任务的“任务感”,学生就不会有什么好奇心去学了。他也不喜欢教什么语法,他觉得要判断一句话有没有错误时,如果考虑到所有的语法规律,那将是多么辛苦。不如凭感觉,如果说这句话时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产生,那么这句话就一定是错的。他还觉得学生做作业和考试时的题目,只能培养出学生适应课题的一种思想方式,而没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上美术课时,卢安克老师不主张学生去画一些固有的物体,也不以“画得逼真”而作为画得好的评判标准,而是主张学生发挥想像力去画。学生们“乱画”的东西往往得到他的好评。
上地理课,卢安克老师也不喜欢按课本上的“标准”去教学生,不喜欢学生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下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