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民情日记要名副其实
“民情日记”作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深入群众、了解民意的一种有效形式,近年来得到了大力提倡,有的地方还把“民情日记”作为党建工作的措施,形成制度加以实施,并成为考核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实行“民情日记”制度能够直面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其作用是积极的,收到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但我们也看到,在实行“民情日记”制度的过程中,发展很不平衡,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着形式主义。有的干部把记录“民情日记”的本身当作任务来完成,为了应付检查而记录“民情日记”,日记本漂漂亮亮,里面记得满满当当,但记了也仅仅就是记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研究、不落实、不解决,根本不拿着当事办,当群众问及时,只好推推搪搪。这样的“民情日记”就是记得再多也毫无意义,记不如不记,记得越多反而危害越大。因为这种行为是在耍花枪、放空炮,是对群众的一种欺骗,会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伤害群众的感情,甚至会干扰和影响那些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的干部的工作。
其实,实行“民情日记”制度只是一种措施和办法,关键是记完之后怎么办?窃以为,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和促进工作的开展才是“民情日记”的真正目的,只有切实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头,特别是对群众所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才能使“民情日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丛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