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文化缺失
榆林均衡发展的掣肘
陕北榆林拥有中国最大、世界七大之一的优质煤田,拥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拥有占全国总量近三成的岩盐,也有丰富的石油、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依托资源优势,“九五”以来,榆林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快和前所未有的投资热。2003年,榆林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3亿元,增长16%;财政收入25亿元,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0亿元,增长33.3%。
同样依托资源优势,榆林的神木和靖边县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列陕西前5位,而且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市),这在陕西境内绝无仅有。
然而,神木的现代化煤炭开发基地的热火朝天、靖边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的雄伟气派同吴堡、佳县、米脂县域的一派寂静萧条,同样令人震撼。全省85个县(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次高值和次低值,都处在榆林。除了神木和靖边,榆林12个县区,有10个属于国家级贫因县,333多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了287.6万。农民的人均收入不过千余元。
优势资源竟没能撑起榆林地域经济均衡发展,怎么会这样子呢?
表面看,首要的一个因素是立足优势资源的开发程度远远不够,在地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还不够;其次的问题是,靠简单的挖资源卖资源形不成经济优势。
然而通过深入采访观察,我认为真正影响榆林全面发展的,其实是文化上的掣肘。不可否认,榆林有着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沙漠接近,和草原接壤,加上老区的因素,所以榆林集游牧文化、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之大成,唯独欠缺崇商文化和创业文化。
2001年我在佳县采访,路过一村子时见一家人院子里晒了一院子红枣,就进去想买几斤,主人从破旧的窑洞出来,连声说不卖不卖,满山遍野都是,要吃随便装些,我说你们这地方贫困,能卖些钱多少也算一份收入。他急了,称穷怎么了,我们是老区,再贫也有人管。榆林人的热情和不事买卖由此可见。
榆林人缺乏经商创业意识,榆林有些政府部门也没有崇商观念。从产业结构上看,榆林市39.6%的财政收入、35%的GDP靠外来企业集团的创造。按理讲,自己不愿做、做不强的事,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经营,自己做好优化投资环境和“房东”,不失为明智之举。然而,近几年来,榆林曾经有国家投资几千万的项目因为个别职能部门的推诿扯皮而受阻;有外商和国内的投资者来榆林投资开发农产品项目,常常因为政府部门人为设置的障碍等原因而迫使项目下马;一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在榆林的开发活动也因为环境问题将项目转移到周边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因为投资软环境问题给榆林带来的税收损失每年达几千万元。
近年来,榆林在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方面,由过去的直接出卖资源逐渐变为资源就地转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但随着发展硬环境的改观,文化差异必将成为能否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