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做“老天爷”的信息
——访省气象学会秘书长何学勇
明天是世界气象日,今年气象日主题是“信息时代的天气气候和水”,围绕这一主题,记者采访了陕西省气象学会秘书长何学勇先生。
何学勇先生首先解释说,今年气象日主题强调的是技术在气象、水文和相关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按他的说法,气象部门是科技部门,更是一个典型的信息部门,做的是“老天爷”的信息。
今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气象对影响人类一切活动的敏感性。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领域,例如减灾、食品安全、水资源管理、交通、旅游和污染控制,从们在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气象和水文科学以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学科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寄予厚望。省气象台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全省目前每天拨打121查询天气预报的有两万人次,周末更是达到十几万人次”。人们对气象信息的需求增大可见一斑。
同时,一个无限强大的需求空间给了气象科技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何学勇先生介绍,如今,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资料存储技术以及探测技术等高新科学技术都在气象上得到了应用发展。大气探测早已摆脱了“观云识天气”的阶段,天上的卫星、地上的雷达、自动气象站及其他各种遥感遥测技术的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天地一体化的探测系统。数值天气预报的质量和准确性空前进步,同全国一样,这种进步也使得我省现在的5天预报和20年前的两天预报相当。
在2003年陕南特大暴雨洪水和渭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中,我省气象工作者应用先进的观测、通信和计算手段,从监测、预报到服务各个环节都提供了准确的预见性信息,为抗洪救灾做出了突出贡献。
何学勇先生分析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可预见的将来,气象部门做出的预报会更准确,内容也会更精细,精确到几小时、几公里、几百米,服务内容也将更加个性化,预报时效也将大大延长。为此,省气象局现在正积极实施“科技兴气象战略”、“拓展领域战略”和“人才兴企战略”,使我省气象业务服务向精细化迈进。
本报记者 刘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