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捂紧公家的钱袋子
也然
“两会”闭幕已经多日,但“两会”期间“捂紧公家钱袋子”的话题却时常萦绕在耳。
“捂紧公家的钱袋子”,要求政府花钱要实施“阳光操作”,让公众知情。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公仆。公仆办事情,主人应当知道,否则人民怎么当家作主?长期以来,权力者,特别是国家权力者,往往运用其手中的行政权力,垄断信息,拒绝公开;或者把公开相关信息,看作是他们对民众的恩赐;公开多少,也只是由政府“钦定”。这是权力与义务的脱节,权力与权利关系的颠倒。如果我们什么事情都想“暗箱操作”,公民参与政治、参与国家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的政府应当认识到:公民知情权并不是洪水猛兽,试图遏制和封锁,是不明智的。在信息化时代垄断信息,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的杰佛逊说过:“阳光能够杀病菌,路灯可以防小偷”。所以,只有让公众知道国家的钱袋里有多少钱,能收入多少钱,这些钱计划往哪些地方花,最后花到了哪里,才能谈得上“捂紧公家的钱袋子”。
“捂紧公家的钱袋子”,还要求各级政府有接受监督的勇气。政府钱袋里的钱是人民的钱,是纳税人的劳动奉献,政府花钱当然应该向民众、向纳税人有个交代。接受监督的勇气来源于为公众服务的诚心,来源于公正廉明的决心,来源于工作目的的纯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级政府的领导,一个单位的头头,如果没有非分之想,如果不存私心,那么,我们所花的每一分钱,都不怕民众质疑,我们就会有接受监督的勇气。监督要从上面做起,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接受全党全国人民监督”的表态,带了一个好头,令人欣慰。
“捂紧公家的钱袋子”,还要求民众特别是由民众推选出来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们要增强社会责任感,要有“发难”的勇气,要敢问一声“我们上缴的钱花到哪里去了?”。这次人代会上,有代表提出“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但要让人大代表审议,还应该让所有老百姓知道”、“给公务员加薪,要先听证,征得纳税人的同意”等议案,都是“捂紧公家钱袋子”的责任之举。这种动议和举措越多,民主政治的步伐就会越快。
“捂紧公家的钱袋子”,这个话题不轻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