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4月01日
体坛纵横
04

中国足球缺乏集体人格

咀嚼痛苦是一种煎熬,而中国球迷必须要习惯这样的辛酸东西。

失败首先是足球圈内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问题,包括整体的业务水平、人格力量和团队精神。伍绍祖几年前提出过的严厉批评:“不团结、不科学、不刻苦、不谦虚”,在今天看来仍然切中要害,不失为足球界反省总结时的参照。

中国足球目前最缺乏的是什么?不是技术战术,而是集体人格!是什么,又是谁,摧残了中国足球的集体人格,使它总是会在关键时刻丧魂落魄优柔寡断没有男子汉气概,使球员教练都象带上了手铐脚镣精神枷锁?是笼罩在中国足球上空的文化,是以官长意志为核心,以政治功利为目的,以裙带关系为基础,以阿谀奉承、敷衍塞责、趋炎附势、弄虚作假、麻木不仁、猜疑嫉妒、尔虞我诈为生活内容的官场文化!这种文化允许个性和血性存在吗?不允许!而没有个性与血性的群体,又怎能搞好足球这项最需要个性与血性的运动呢?

有人会说,同样的大环境大文化背景,为什么其他项目能搞好,惟独足球这么糟糕?不能完全归罪于环境。我部分同意这样的观点,但只是部分同意。足球是场地最大、比赛时间最长、上场人数最多的体育比赛(除了赛车、越野项目),单这三最,就决定了这一运动的特殊性。因此,对投身该项目的个体乃至群体的考验和需求,也一定有其特殊性。

为什么足球运动成绩不好却那么引人关注牵动人心?正是因为足球所具备的“民族素质的观察室和实验室”的功能。越大越反映综合实力的项目,国人的期待就更多的事实,反过来证明了体育项目之间的差异。

有人也许会说,为什么有些经济很落后文化极不发达的国家却能有很好的足球队?他们那里的文化环境比我们还好吗?这样去理解文化与足球的关系,正好与总有人批评我们的球员没有“文化”相反,两者互相矛盾又可互为答案。持后一观点的人,以为读书多一些就有文化,就能踢好球了。这样的逻辑本身,仍然是没有把足球当成一种文化,按照这样的逻辑,贝利马拉多纳都不能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更不会有英国最著名的学府请马拉多纳去讲学的事情发生。而中国足球只有等到全部国脚都是大学生,才会有根本的提高。这样的观点貌似深刻其实肤浅,而且贻害无穷。

到底应该怎样看待中国足球的文化缺失人格不全现象,并且找到解决办法呢?还是听听秋雨先生的解答吧:在提高文化素质的问题上,我们历来很容易把读书当作提高文化的主要途径。其实,更重要的途径在于建立一种积极的临场态度,一种健康的游戏意识,一种自然的团队精神,而且把建立过程看作快乐过程,在快乐中潜移默化。

是的,这才是出路所在,是努力的方向。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