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抓工作不宜事事“限期完成”
□天
浏览新闻,经常见到“某地决定一定期限内完成多少国企改制”“某地要求一定期限内招商引资多少亿”之类的消息。大量的事实表明,遇事订计划甚至立“军令状”限期完成,是不少省、市、县抓工作尤其是经济工作的法宝之一。
实际工作中,确有一些事情是只要付出主观努力就可以确保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的,如某项工程的进度、具体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建立在科学预测基础上的宏观经济目标增长等。但是,也有不少事情不是靠单方面主观努力、靠“突击”所能完成的。
以招商引资为例。一个地方投资量能否增长,既取决于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还取决于当地的软硬环境、产业基础及宏观经济形势等。不在打基础上下功夫,简单地订计划、下指标,逼迫基层要么饥不择食,不管项目是否可行,拾到篮里就是菜;要么一味向投资者让步,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还有的甚至签订假合同。
国企改制也是如此。如果某一个企业的内外部条件具备、改制方向大体明确,当然可以制订完成任务的时间表。但是,在一个地方一个行业的大范围内,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一定期限内能否找到合适的投资者、职工能否妥善安置等多种因素难以确定,强行下计划、订期限,只会给改制企业增加压力。结果,要么改制万案未经充分论证,留下后遗症;要么搞形式、走过场,换个牌子就算任务完成,名改实不改;还有的收购方看准国企急于求成的心态,拼命压低价格,导致国有资产缩水、贬值。
其实,不少地方成功的经验表明,只要把投资软硬环境搞好,打造好发展的平台,投资者自会纷至沓来。同样,只要政策措施完善,使资产处置、经营者得利、职工安置等疑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改制就会成为企业和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从而迅速推进并取得成效。
一些地方热衷于定期限、下指标,说到底还是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怪。有些干部凡事只图立竿见影,今天播种明天就收获,急于在任上见成绩。党中央提出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发展观,只有从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按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执政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