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青羊驿——寂寞的守望者
黄海清师傅今天心里特别高兴,原因是早上接的电话。
段上在电话中说,段工会的王主席今天要到他家来看望慰问。更让人激动地是,随同来的还有一位记者,对于记者,他说,他见过,多年前,他被评为铁道部劳模时,见到这帮人提着像机围着领导转。但来到青羊驿,来到深山老林中采访的,是他这辈子第一回碰上。
两间低矮的平房,屋脊上站满了体形肥硕的鸽子,屋檐低得伸手就能摸得着,老伴从屋里钻出,手里端着玉米豆,伸手一扬,便撒在铁路边,鸽子一哄而下,争相觅食,老黄伸手便抓获一只。他叮咛老伴:“从房后的菜地里,拔些萝卜,熬点汤,给刚生孩子的儿媳妇喝。”家里添丁后,对老王来讲喜事倒成了忧事,每月几百元的退休金,供养全家4口,二儿子又是残疾人,日子本来就紧巴,如今更是雪上加霜了。
青羊驿是阳安线上的一个末等小站,离勉县县城还有几十里。电务段的职工如同边防战士,点多、线长。青羊驿车站虽然很小,但是个避回车的重要地方,他所管的信号系统又是这个小站的重要部分,所以必须要长年驻守,24小时值班。一般人都不愿意来这里,山大、沟深、寂寞难耐。老黄说,是哨所就得有人站岗,一个萝卜,一个坑。青羊驿没人去,我去,所以就来到这里。
深山小站确实寂寞,更何况当年的老黄才20多岁,站上一天见不了几个人,偶尔有几趟客车,也是呼啸而过,从不停靠。他说,那时,他都快成“哑巴”了。
勇气总能鼓起生活的风帆。老黄靠自己的双手,在房前屋后,开始点瓜种豆。几月后,便有了收获,自给自足,虽不能丰食,但完全可以“足食”了。
老伴是个河南人,她讲了一段当年当“新娘”初来这里的趣事:从中原坐车经宝成线到汉中,一问,过了青羊驿,只好从汉中又登上一辆慢车折返,一下又到了阳平关。她哪里知道,慢车也在这个小站不停,干铁路的丈夫,每次回家都要靠双脚走几里路,再转乘汽车,才能坐上舒适的火车。窝着一肚子火,才来到青羊驿,本想立马回家,但看到老黄那一双热切的眼神,她又心软了,便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几十年。记者轻声问她,老黄已经退休了,为啥不搬出大山,在县城找个地方住?她呐呐地说,老黄舍不得这个车站,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更何况新来顶替的这个青工,对工作还不熟悉,老黄要帮助他,站上几十年都没出“麻达”,一直先进,不能坏了“名声”。她说最不放心的是眼前这个身患残疾的儿子,现在有老俩口养着,以后咋办?说到此,她声音哽咽,“经常连觉都睡不着”。组织的关爱,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奢望,当王绪主席把带来的500元钱,递给老黄时,在他们那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绽出了感动的笑容。
一辆货车呼啸而过,旋即,小站又进入令人窒息的平静。告别时,一抹如血的残阳,刚好照射在两位老人的身上,在铁道上,在青山间,印出黄海清——青羊驿小站的守望者,那细长而佝偻的身影…… 本报记者 龙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