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06月02日
头版
01

深山,那片坟茔

清明过后不久,进巴山腹地采访,在山边、在地头总能看到一条条摇曳着的纸幡和一堆堆纸钱烧过的灰烬,在这些刺目的祭品之下,凄凄青草掩映之中便是一座座坟茔。同时,也能通过这未尽烟火看出这些“主人”们后世生命的链接。

在巴山深处,与巴山车站一溪之隔的山坡上,也有一片坟茔,30多年前的同一天,在这里躺下了18位年轻的生命。于是这里便成了烈士陵园。

说是陵园,但却没有什么建筑,在半山腰不到30平方米的平地上,孤零零的一片坟茔,上面长满了叫不上名字的青草,太阳西斜时,阴影笼罩了整个山坡,坟前两根形同门框一样的柱子,一左一右,写着两句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虽然早已斑驳,但仍依稀可辨。在残阳中,更显得肃穆、静谧。

上陵园的台阶是自然形成,高而陡,爬满了青色的碗豆藤蔓,白色的小花放出幽幽的清香。拾级而上,如同历史的章节在一页一页的打开……

巴山工务段党办的小柳告诉记者,埋在这里的都是当年修这条铁路的三线知青,当时叫“学生连”,最大的24岁,是个副连长,最小的是个姑娘,牺牲时才18岁,她们死于一次事故。故事的原因,简单而令人费解。他指着触目所及的对面巴山隧道说,当时这是最长的隧道,这条沟里集中了几百名从西安、四川广元来打隧道的学生,山上山下到处挂满了“早日修通襄渝线,让毛主席睡好觉”的标语和“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最高指示。在这些浓烈的政治氛围下,强烈地刺激着这些年轻建设者强攻硬上的心。隧道当时全凭人工打眼放炮掘进,按操作规程,炮响过后,抽一会烟,才能进洞作业,这些年轻人为抢时间早进去了一点。这时,哑炮突然炸响,整整一个班的学生,便这样去了,匆匆地走完了他们暂短的一生。

故事是动人的,意外的事故却实在令人痛心,背后有着对安全管理的缺失和特殊时代对生命的不尊重。记者细算了一下,这18个年轻人,如果能活到今天,已是人到中年。但如今他们却长眠于此,把一颗滚烫的心埋在地上、渗透于荒草里,唯有山水做伴。

一阵山风吹来,在第二排的最后,我终于觅到那位最年轻姑娘的坟茔,斑驳的墓碑上也只看见“广元市人、女、18岁”的模糊字迹,我的心在颤抖。拔去坟上的枯草,采来一束山花,轻轻放在坟前,生怕惊扰沉睡的她……

一列火车长啸而过,汽笛声在深山回荡,我想,这也许会给姑娘那倚门望归的亲人带去一点宽慰之意吧!

本报记者 龙仁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