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建金桥
——记中铁七局三公司南京长江三桥项目经理薛宁鸿
他在入路19年的建桥生涯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京九铁路金河特大桥提前工期212天,创造出全线首座合格率100%、优良率100%的“双百工程”;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题词:“优质高效、更上层楼”;
国内铁路首座集钢性索、槽型梁、转体法施工于一体的大秦铁路秦皇岛西疏解大里营转体斜拉桥,获“国优工程银质奖”;
他主持和参与修建的各类桥梁中,有14座获得集团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铁道部,以及市、省和国家级优质工程……
薛宁鸿参加工作19年,17次被公司、集团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杰出青年、优秀项目经理,以及陕西省“青年岗位标兵”、铁道部“火车头奖章”等殊荣。《人民铁道报》、《中国青年报》、《陕西科技报》、《铁路建设报》等多家报刊、电台报道过他的事迹。
他就是中铁七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南京长江三桥项目经理部经理薛宁鸿。
科技创新攀高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谁具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谁拥有更先进的施工技术,谁就抢占了取胜的主动权。1985年薛宁鸿怀着“以科技创新技术,攀登铁路建设高峰”的远大抱负,从兰州铁道学院来到中铁七局三公司。十多年来,他在科技创新之路上潜心钻研、刻苦攻关,几乎每年都有技术创新成果问世,每项工程中都有新工艺技术应用,在公司桥梁施工方面创出多项第一:
第一个推广桥梁大模板施工工艺;
第一个掌握桥梁预应力张拉技术;
第一个使用自制架桥机架梁作业;
第一个推行混凝土蒸汽养生技术;
第一个采用大型移动模架灌注桥梁……
其实,上面提到的并非是绝无仅有,更有载入史册的业绩。大秦铁路秦皇岛疏解大里营转体斜拉桥是国内铁路首座集钢性索、槽型梁和转体法施工于一体的高难新工程。薛宁鸿带领五队职工承担施工任务后,先后攻克桥基坑距运营的京秦铁路仅4.5米,为确保行车安全和防止路基下沉而采用不抽水下沉法;72小时不间断将近千方砼灌入由58吨钢筋、3870余米波纹管、3980米钢铰线组成的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的槽型梁体内;以及将砼球铰转轴垂直度精确到3%以内等数十道难关。在桥梁转体就位的关头,当领导把现场指挥的千钧重担压在薛宁鸿肩上时,他毫不畏惧,心细如发地核对每一个数据,认真仔细地检查每一道工序,面对专家云集的阵势,成竹在胸,果断指挥,仅用100分钟转体45度,便把3040吨重的桥梁一次准确就位,顺利完成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这一壮举。专家们在技术成果评审时认为,转体斜拉桥分次灌注、分级张拉等5项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转体法施工属国内首创。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转战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小许家立交桥工地后,再次创出国内首例采用牵引滑移技术整体拆除大型跨线桥连续梁拆桥史上的奇迹。小许家立交桥是当时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互通式立交桥,与原有的立交组成互通式立交枢纽。而要在日车流量3万多辆的济青高速路上,不中断交通拆除横亘于济南机场路出口长76米,重一千多吨,三墩四孔现浇连续钢筋砼空心板桥,成为全线的“拦路虎”,许多有实力的队伍都望而却步。甲方将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三处后,身为项目总工程师的薛宁鸿迎难而上,带领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科学论证,优选出牵引滑移拆除法,在没有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他翻阅了大量资料,制定出缜密的施工方案。拆除中,76米长的桥梁以每分钟2厘米的速度平稳移动,千吨梁空中动,万辆车桥下飙的景况,使周围群众和施工单位的同行们惊叹不已,到工地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经过42小时奋战,安全顺利完成了拆除任务。充分展示出企业的实力,盈得百万元经济效益,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巧移拆千吨巨梁的成功之举,被人们传为美谈,《科技日报》进行了详细报道。
薛宁鸿不但注重科技创新,更注重人才的培养。曾经跟随过他的技术人员,现在很多已在公司桥梁施工项目中挑起了技术或管理的重担。他也以在高难新桥梁施工上无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首屈一指的技术大拿,成为领导公认的技术带头人,职工眼中的桥梁专家。
锱铢必较巧当家
近年来,在建筑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低价中标已成为必然趋势。薛宁鸿明白,要在低价工程中获得效益,只有在细化管理上做文章。
兰(州)海(石湾)高速公路湟水河一号特大桥是三公司分包一家公路单位的工程,标价低,难度大。许多人甚至一些领导都对干好此项工程信心不足,担心亏损和干不好丢企业的人!薛宁鸿却认为,人只有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才能不断跨越、提高,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他挑起了该项目经理的重担。上任后,经过调查研究,采取三项措施节资创收。一是减员增效,打破一人一岗常规,按事设岗、以岗定责,将经理部管服人员从公司定员25人减少到13人,大多人身兼数职,做到满负荷工作,仅工费两年便节约40万元。二是借鸡下蛋。对小型机具利用社会资源优势,租买结合,择优而从。改公司配备办公用小车为租用当地一辆小面包车后,每月便可节约各种费用6000余元。三是优化施工组织、降低成本。根据地质结构,将设计要求钻孔桩施工变更为机械钻孔同人工挖孔相结合办法,降低成本22万元;改吊车运送灌注砼为输送泵泵送后,工效提高30%多,减少费用达65万元;采用具有良好耐碱性、耐摩擦性、附着力强的新型ZM—90建筑模板长效脱模剂代替机柴油后,既节约了工费和材料费,又减少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工程质量,被甲方在全线推广。
湟水河一号特大桥要预制152片箱梁,最重的梁达140多吨,受场地限制,需配备两台80吨龙门吊进行移梁作业。组装龙门吊时,他又在旧料利用上动脑筋,除购买了天车、行走轮箱和电器设备外,其它物价全采用就地取材解决。两台龙门吊仅花费45万元组装成功后,比计划节省了近60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薛宁鸿坚持一点一滴挖潜,一分一厘降耗取得佳绩,尽管工程标价低,又遇到钢材、水泥大幅涨价等不利因素,不但全面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承包指标,而且实现盈利达300余万元,创出了低标工程优质高效科学管理的典范。
遍地生黄金,只等有心人。大家称薛宁鸿就是位处处替企业着想,事事为企业“捞金”的有心人。对此职工们如数家珍。在襄十公路主持变更设计的DK399+575拱涵工程,不但方便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使企业在二次经营中,从预算亏损36万元到实现成本盈余被传为佳话。济南小许家立交桥在选择箱梁内模时,采用木模制作复杂、不易拆卸、费工费料。而使用泡沫内模又价格昂贵,仅一个联梁就高达近2万元。薛宁鸿为寻良方食不甘味,苦心琢磨。一次,当他路过附近一家水泥制品厂时,突然眼前一亮,能不能用磷镁水泥制品代替?经指导厂方反复试验制作出防水且表面光滑的模板后,工效提高2倍多,节约资金40余万元,这一办法还被山东省交通厅在全省公路系统推广。职工们口中道出的这些“小”事,无不折射出薛宁鸿对企业的满腔赤子情怀!
不以小事而不为,严细管理增效益的做法,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职工的赞扬,2002、2003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项目经理,并多次在公司会议上介绍其管理经验。
精益求精建精品
古往今来,人们把修桥补路视为造福人间的功德事,曾有胜造七级浮屠之说。薛宁鸿十分热爱从事的建桥事业,做为工程技术人员,社会上屡屡因质量低劣发生的垮塌桥惨祸,让他刻骨铭心的认识到“质量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含意。他把“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以建一座桥梁,树一座丰碑为目标,努力攀登质量高峰。
为建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工程,薛宁鸿从强化管理入手,制定出《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工程质量奖罚制度》等规章制度,建立起从上到下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行挂牌作业责任制,质量同收入挂钩,重奖重罚,使人人确立起强烈的质量意识,干粗活也下绣花功,不放过蛛丝马迹的瑕疵。在山东滨博高速公路10合同段,队上施工的810大桥桥墩出现一小片麻面,事故分析会整整开了三个多小时,最后形成共识,“质量问题不能有丝毫敷衍,推倒重来!”质量意识强的建桥人忍痛做出的抉择,虽然推倒了企业的效益和个人的收益,却保证了国家的利益,树起了企业在质量上一丝不苟的良好形象。此后,队上施工的50多座桥墩个个内实外美,光鉴照人,被山东省交通厅评为“公路建设质量年活动优秀施工单位”。
京九铁路金河特大桥是全线重点工程之一。薛宁鸿发誓要在金河特大桥再夺一枚金牌,创出“五连冠”。因为,他担任五队技术主管后,主持修建的大秦铁路平市东河特大桥被国务院大秦办评为优质样板工程,建成的候月铁路沁河三、四、五号大桥全在铁道部候月办样板工程中榜上有名,创出了罕见的优质样板群,他由此也赢得了“优质工程师”的美誉。因此,一进金河桥工地,他就提出了“视优质为合格,视精品为生命”的质量口号,铁下心按照“一点都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精神组织施工。他自加压力,把铁道部颁发的混凝土误差不超过2厘米,提高到误差不超过2毫米,将误差标准缩小了十分之一。在七月流火的一天,一班班长李宝绪带领8名职工,抬着烫手灼人的钢模型板进行立模作业。这是三处首次采用大模板新工艺,一块模板相当于传统老模板二三十块,份量也自然重得多。当模板立到14米高度时,一个个已累得汗流浃背。可是,薛宁鸿一检测,超出自定的2毫米标准。不行,重来!8名职工一直将模板调整到下午3点钟,还是没有达到要求标准。为把工程做得精之毫厘,大家顶着烈日将一颗颗螺栓卸掉,一块块模板抬下来,然后再一块块吊下去,从头重新安装,直到达标。辛勤的汗水结出丰硕的成果。金河特大桥不但在全线创出了第一座开工,第一座完工,提前工期212天,平均八天建一座桥墩的奇迹,而且创出了全线首座合格率100%,优良率100%的“双百”工程,京九铁路阜九指挥部召开了隆重的现场祝捷表彰大会,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题词勉励,“优质高效,更上层楼”。
十多年来,倾注着薛宁鸿心血的一座座大桥,犹如一座座丰碑屹立在祖国大地上,成为薛宁鸿人生道路上的骄傲!
以人为本促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管理者,薛宁鸿恪守以人为本的宗旨。他认为,要干出一流的工程,必先造就一流的队伍。为此,他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的对职工进行技术培训。早在大里营斜拉桥施工时,他就从北京买回有关教材和录相带,百忙之中挤时间对职工进行培训。到兰海公路后,他更借离兰州市较近的便利条件,聘请兰州铁路技工学校8位老师到工地开展特殊工种培训。现在,他带领的队伍中,职工大多数具有三种技能,最多的人已掌握了五门技术,形成道道工序都有能工巧匠,每到一个新工地能够迅速投入战斗,没有磨合期,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劲旅。
更令职工们称道的是,他时刻把职工冷暖记挂心头。去年8月队伍转移南京工地后,酷热难耐,许多职工晚上热得睡不着觉。在建点资金十分紧缺时,他想方设法挤出钱给每个宿舍配备了电风扇,还为技术室装上了空调。开工后,又针对桥梁施工安全隐患多的状况,为参建职工和民工每人办理了一份简易人身保险,解除后顾之忧。他推行人性化管理,从不发火训人,更不以权压人,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以利于职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点点公仆情,滋润职工心。这种关爱式的管理使人人心情舒畅,个个奋发向上,自觉出主意想办法去完成任务。当然,这与薛宁鸿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不无关系。在他面前,从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工作中有天大的困难,也不会从他嘴里说出半个“不”字。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是他奉行的人生信条。他努力践行着歌德的名言也是自己的信条:“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为此,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每天早六点、晚十一点到工地看一遍,成为雷打不动的规矩。不去,他吃饭不香,睡觉不稳!职工们动情地说,薛经理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不游玩、心无旁鹜,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工作上!
人常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做后盾。薛宁鸿也不例外,常年累月四处流动施工,有家难顾的工作性质,妻子沈云英比一般女人付出的更多。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说起这些事情,薛宁鸿心中满是愧疚之情。最让他难忘的是,妻子生小孩时,正赶上金河特大桥进入争分夺秒最后冲刺的阶段,做为技术主管,在人生百年等一回的关头,他没能挤出一点去伺候的时间。当时,《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这件事。这些年来,同是大学毕业的沈云英包揽了一切家务,她最清楚丈夫整天泡在工地上,晚上还要加班办内业,查资料、搞科研,大多时间都是深夜一二点钟才休息,实在不忍心让他再分心!自从沈云英调回机关工作后,薛宁鸿更是将家置之脑后,妻女一年半载常连人影也见不到。去年暑假,女儿整天喊着想爸爸,沈云英只好带着女儿去兰海工地看望,可母女俩刚到兰州还没赶到工地,薛宁鸿便接到公司让去南京三桥的命令,第二天一家人又只好各自东西。由于聚少离多,已经十一岁的女儿薛沈瞳对父亲很有些意见。去年临近年关时,薛宁鸿在西安学习后,顺道回家只呆了两天又要返回南京工地,小瞳瞳满含泪水地求爸爸:你能不能在家里再多呆几个小时?女儿哪里知道,她爸爸在南京三桥首次使用的大型移动模架工期网络计划,就是按小时计算的!
如今,三公司承建的南京长江三桥墩身已全部拔地而起,正在进行紧张的桥梁施工。5月18日,中铁七局集团副总工程师王随新带领二十多名有关人员到工地召开技术交流会,进行了学习观摩。无疑,将又是一座值得薛宁鸿骄傲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