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殷殷奉献情 致富贴心人
记“全国支农先进单位”、西安市灞桥区水流农村信用合作社
文/陈文 景菲
在素有“长安八景”之一的“灞柳风雪”所在地,西安市灞桥区水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同志们用自己对家乡和对农民群众的一片热情,辛勤工作,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以农为本、扶农兴社”的经营观念,以支持“三农”为中心,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落实,认真做好金融服务,为全乡2万多农民群众架起了一座致富金桥,取得了农社互动稳效双赢的良好效果,被人们亲切地誉为“农家致富的贴心人”。
今天的水流乡处处给人以丰饶富足的良好印象,灞渭西河交汇的这片土地上瓜果飘香,鱼肥牛壮,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和祥,一派小康生活的喜人景象……
而就在这历史变迁和巨大变化的过程中,水流乡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
水流乡农村信用合作社现有营业网点6个,职工30人,存款8300万元,贷款5400万元。近年来,他们从实际出发,立足农村,支持农业,以周到的服务,优雅的环境,朴实的作风贴近农民,率先在全区推创了农户联保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组织投放支农贷款4700万元,支持农民群众开发建设了以日光温室蔬菜、猕猴桃、淡水鱼、奶牛养殖为主导项目的一批新的产业,形成了水流乡南菜、北果、滩鱼、个体奶牛养殖的产业布局,扶持3000多农户发展多种经营脱贫致富。1999年,他们被西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称号,2003年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中国人民银行评为“全国支农先进单位”。
采访中,信用社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余康槽告诉我们:“以支农工作为中心,情系‘三农’,服务‘三农’,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近年来,我社职工始终围绕这—中心,以创建文明单位为目标,内抓管理,外塑形象,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两个文明’的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农户小额贷款的发展方面,水流乡信用社不仅走在了全区的前列,而且也总结出了一套相当成熟且行之有效的经验。余康槽主任讲:“在农村,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的是让他们起到一个示范带头作用,而终极目标则在于共同致富。”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他们在工作中开展了“走千家,访万户,知民心,帮民富”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信用社职工以“农民银行”的定位,以“背包银行”的精神,冬迎刺骨寒风,夏顶烈日骄阳,深入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并根据乡上的总体规划和各村群众的经营特点,科学决策,遵循市场规律,确定出了信贷资金投向。近几年来,该社根据调研结果,主要选择了日光温室蔬菜、猕猴桃示范基地、奶牛养殖等多种经营项目作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的重点。其中仅日光温室一项就投入资金近500万元,受益群众近1000户,促使水流乡成了西安市出名的反季节蔬菜基地,每年增收580多万元,群众收入增加了,还贷能力也提高了,同时也促进了信贷资金的良性运转。“村信用社是农家致富的桥梁。”在实践中,水流乡信用社致力于以热情、优质、高效地综合性服务,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上下功夫。过去农民小额信用贷款,信用度差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不高。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就改变了以往单纯靠资金扶持的做法,而是辅之以科技知识和经营方略的支持,他们采取深入贷款户调查研究、出谋划策并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办法,主动为贷款户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使每一笔贷款都能为贷户带来真正的实惠,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贷户们的还款能力。
帮助贷户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是水流乡信用社一班人独具特色的又一创新。余康槽和一班人经常深入贷款户,与他们谈心交流,考察资金的使用效果,观察贷款项目的发展情况,及时向他们介绍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动向。仅去年以来,信用社就为70多个专业户送去各种宣传资料300多份,还为他们订阅了《陕西农民报》,并请来有关专家、教授向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和农业技术,在增强贷款户还贷款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得农民群众的文化知识和科技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民的素质较以往也有了一个整体的上升。
农民群众是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主体,也是农村信用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二者之间是一种鱼水关系,相得益彰。为此,水流乡信用社一改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陋习,把改善作风,重塑形象作为主攻方向,他们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和农民交朋友,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并按照“抓好一个联系点,扶持10个贫困户”的标准需求,信贷员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这些都极大提高了信用社在群众中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信贷员和信用社真正成了农民群众可信赖的朋友和靠山、农民从心底里感叹:“信用社真是咱农家致富的贴心人。”
“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为建设小康做贡献。”水流乡信用社的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