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2日,是世纪伟人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在上个世纪,邓小平曾多次来陕,指导陕西的建设事业。今天,在小平走过的土地上,记者采撷了几朵洁白的花朵,献给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小平同志与陕西国防工业
文·图/柳江河
他两次见到了小平同志
对于一个普通的人来讲,一生中能和一位伟人接触,已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了,但李考清这个普通的工人,一生中却与伟人邓小平有过两次近距离的接触,令他至今对人说起时,心里仍充满自豪感……
第一次是1957年夏季的一天,昆仑机械厂航炮试制成功时,小平同志和朱德等中央领导在昆仑厂观看了航炮的生产全过程。那天大家并不知道是谁来厂里视察,但每个人还是专心的干活,没有因领导来视察而影响工作。当领导们出现在工厂车间时大家才知道是邓小平来了!每个人因此都特别的兴奋。当时李考清是该厂第七车间(热处理)的主任,七车间的职工们为了能多看一眼小平,锁住了车间的东门。因为小平参观七车间是从中门进,再由车间的东门出,这样一来小平就不得不按原路返回,大家就能再多看小平同志几眼。由于车间的走道只有两米多宽,大家离小平的距离很近,当小平从李考清身边经过时,李考清十分兴奋和激动。小平同志当时身着一身灰衣服,精神状态不错。职工们的秩序都很好,各自忙着自己的活,整个过程大家都没有说话。小平从车间观看了一遍后离开,始终都没有说一句话。当天小平同志几乎每个车间都看过,整个观看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第二次是1963年。日子已经很模糊了,但对李考清来说依然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当年昆仑厂自行设计研制的H—211型陆炮试制成功,那天厂里包括李考清在内的三、四十人被通知到草滩靶场去,说是有重要领导要来,当时的李考清已是冶金科的科长兼书记。邓小平和彭真等中央领导在省领导的陪同下出现在靶场时,大家这才明白,来观看实弹发射过程的重要领导就是邓小平,而大家则是来给小平做“保镖”的。H—211型陆炮是仿制前苏联的“喀秋莎”炮弹造成的,当时该炮弹是我国首次自己研制成功的先进的陆炮炮弹,并且当时正是越战非常时期,所以中央领导特别重视。小平和随行的领导们坐在坐东朝西的观礼台上,大家就围在离观礼台三米左右的侧后方,形成一个大半圆形。而李考清则又一次近距离接近了小平同志。当时李考清就站在邓小平的侧后方,此刻他的心情很是激动,但更多的则是紧张,因为自己是在保护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观礼台被围了三层,最里面是昆仑厂那三十多个“保镖”,次外层是公安,最外层就是部队的官兵。小平当天的心情很不错。观礼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那天他还是一身朴素的着装,精神状况依旧那么好。
合影时 我站在小平身后
75岁的于济民保存着一张复制的但却非常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66年,是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中国飞行实验研究院(以下简称试飞院)的同志们的合影,让于济民感到特别幸运的是,他当时正好站在小平同志的身后。
8月13日中午,记者在试飞院的一个会议室里,见到了已经离休的于济民老人。于济民告诉记者,他1945年6月参军,最早在四野司令部发电报,到了1962年10月份,他从炮兵工程学院分到了试飞院,在电子计算机研究室工作,1989年离休前曾担任该室主任。
于济民今天仍清楚的记得,小平同志到试飞院视察的时间是1966年3月12日,那是文革前期,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前一天他们只接到通知说有中央领导要来视察,但并不知道是谁,直到第二天十一点邓小平到了,这些好奇和期待才得到满足。到了十一点多,小平和大家在一个办公楼前合影,于济民也被幸运的通知到了。当小平同志和大家合影留念时,于济民个子比较低,就站在了第一排的正中间,刚好站在小平同志的身后,“我就在小平同志的头顶上”。让于济民终生难忘的是,小平同志拍照前还转过身跟自己以及旁边的两位同事握了手,于济民当时有一个疑问:小平同志的手劲怎么这么大呢?
文革时期,跟小平同志合影以及和小平同志握手,成为于济民被批斗的“两大罪状”,但于济民一直不相信小平同志会是走资派。原先放在一个玻璃柜里的照片被抄走,再也没有还回来。1998年2月,于济民从单位院办把保留下来的合影照片借了出来,找到一个搞摄影的朋友给自己翻拍放大,由于照片太大,不好翻拍,只好从中间取了一部分,约占到原照片的三分之一。如今,这张翻拍出来的照片被于济民珍重的藏在柜子里。
当谈到1997年小平同志逝世,75岁的于济民痛哭失声,他哽咽着告诉记者:“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好生活”。
小平把阎良划归西安
在试飞院离退休老人任桂秀和毛贵林的心里,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1966年的3月12日,他们见到了邓小平。任桂秀老人今年74岁,山东青岛人,1947年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后,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了三年学,1959年分配到试飞院测试研究室工作。
任桂秀老人回忆说,1966年的3月12日,负责讲解的她早上8点多钟便来到了机场——摆放展品的地方,到了上午11点多,小平同志来了。她看到小平同志很严肃,穿着的中山装笔挺整齐,皮鞋擦得很亮,人不是很胖,但非常的精神。在她讲解的过程中,小平同志没有做什么指示或提问,一直很认真的听。
任桂秀后来听说小平同志当时问到飞机起落一次要耗多少油,这让任桂秀觉着小平同志是很讲究勤俭节约的。
当第一次听到小平同志被打倒,任桂秀的态度是怎么都不相信。而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让任桂秀领略到伟人的坚强。最让任桂秀感动的是小平同志说的“穷不是社会主义”,任桂秀说,小平同志刚出来工作,就敢说这样的话,非常伟大,勇敢,让人佩服。
当记者问到她是否有小平同志的像片时,任桂秀说像片在文革中都被撕了。
67岁的毛贵林老人退休前是院党办的主任。毛贵林说,当时自己在技术室工作,小平同志来院视察,他们主要做些后勤准备工作。在听取汇报时,当听说一种飞机的试飞情况后,小平问,这些飞机飞了,弹也打了,那到底需要多少钱呢?毛贵林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小平同志是反对铺张浪费的。
在采访中,任桂秀和毛贵林都提到,小平同志视察时,曾问到院里存在什么困难?有同志就反映说,试飞院归属临潼县管辖,在大家的生活供给上不统一,有的是按照军人标准,有的是按照城市标准,有的却是按照农村的标准。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小平同志回去半个月,这个问题便解决了,阎良划归西安管辖,所里的同志的生活标准和西安市民一样。虽然时间过去了38年,但想起这件事,任桂秀和毛贵林仍感慨万千:小平同志解决问题就是快!
西飞留下小平的身影
1966年的三月乍暖还寒,3月12日邓小平视察了西飞。38年后的今天,记者走进了生机蓬勃的新西飞,试图再次聆听当年小平留在这里的足音。郭成林退休前是西飞公司的宣传部长,作为当日活动厂方的记录者之一,郭成林有幸见证了历史,而他的回忆则让我们重温那段历史。
那时的西飞公司内称172厂,它和全国各地一样,经过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已经医治了“大跃进”、“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的严重创伤,基本建设即将竣工,轰六飞机试制全面铺开,形势大有好转。但是,就象乍暖还寒的初春天气一样,在“重提阶级斗争”的大背景下,正在进行“四清”运动。
郭成林当时被调往“四清”工作队办公室,因此消息比较灵通。11日上午就听说有重要领导人来视察。到了晚上,又听说这位领导人是邓小平同志。于是,他和几个年轻人在“绝对保密”的前提下,精心策划,商定明日上午,以下车间了解情况为由,在生产线上一睹伟人的风采,激动的心情一夜没有平静。
12日一大早,他们几个就按计划来到飞机部件装配厂房。不一会儿,日前来到厂的航空工业部部长孙志远和工厂、“四清”工作组的领导同志都到这里来了,各个都是满面春风,喜气洋洋。孙志端厂长手里拿着一卷准备好的汇报材料,和孙部长议论着什么,不时发出朗朗的笑声。突然,接到工厂保卫处处长赵文汉的通知,要郭成林和办公室秘书容志安担任跟随视察的记录员。郭成林万分高兴之余,深感组织上的信任和责任的重大,急忙回办公室拿了个笔记本就投入了迎候的人群。
已经十点半多了,人们焦急的等待着。不知是谁传来消息,说是中央领导已经乘飞机在阎良机场降落了,孙部长和孙厂长立即去机场迎接。就在他们走后不久,中央领导同志一行,已迈进了部装厂房大门。大家一眼就认出,最前面是邓小平同志,接着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政治局候补委员、副总理薄一波……,惊喜的人们顿时报以热烈地掌声。小平同志着一身藏青色的中山装容光焕发步履矫健,虽已是62岁的老人了,看上去就像40多岁的样子。因为孙厂长已去机场,就暂由总工程师李溪溥出头,把中央领导同志一行,引入临时设置在气密实验间的接待室。
接待室非常简陋,在一圈普通的木制靠背椅和长条椅的中间,摆放着工厂主要建筑模型的沙盘。小平同志坐在座位正中,左右分别坐着李富春同志和薄一波同志,其余领导同志都是随意而坐。这时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可能是秘书,从衣兜里拿出一个金属盒子,将里面的一支雪茄递给了小平同志,并划火柴点燃起来。小平同志深深地吸了一口,一缕轻轻的烟雾,冉冉缭绕在他那象浮雕一样,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的面前。李富春同志戴一顶鸭舌帽,显得有点疲倦,唯有薄一波同志却十分活跃。当李溪溥总工程师在沙盘前向小平同志介绍工厂建设的情况,因为是临时出场不免有点紧张,这时,孙部长和孙厂长从机场扑空回来,一面和中央领导同志一一握手,一面不住的说:您好,欢迎!您好,欢迎!轮到和薄一波同志握手问好时,他大声的反问一句:究竟是你欢迎我们,还是我们欢迎你?逗得大家哄堂大笑,驱散了大家的拘谨气氛。
孙志端厂长汇报时,他不看稿子,侃侃而谈:从工厂设计规模的变化,讲到基本建设即将竣工;从零备件生产讲到轰六飞机全面试制;从贯彻“工业70条”,讲到执行“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方针;从领导班子的决心,讲到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小平同志神情专注的听着,有时点头赞许,有时提问插话。当听到工厂设计规模最后调整为年产40架轰六机时,小平同志说,有没有可能,加强管理、发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年产量达到60架,或者更多一些。当听到工厂即将建成、轰六计划两年后上天时,小平同志说,一定要接受基本建设返修加固、劳民伤财的教训,把产品质量搞好,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求数量、求速度。
在料峭的春风中,小平同志一行由一个厂房走向另一个厂房。在钣金厂房的镟压机旁,小平同志亲切地和工人握手问好。在机加厂房的起落架车间,他倾听着轰五飞机起落架生产情况的介绍。在试飞院参观中,小平同志和一位年轻的女技术员拉起家常。小平同志问,在哪个学校毕业、生活、工作情况怎样?女技术员答:由南京航院毕业,生活逐年好转,工作日益长进。小平同志听后,悠然的笑了。
在参观途中,小平同志依然走在最前面,时而反剪双手,匆匆前行;时而侧过头来,和身边的同志说话。紧随两侧的依然是李富春和薄一波。李富春同志循规蹈矩,始终不离行列;薄一波同志则常和国防工办副主任赵尔陆同志开玩笑,往往拉开一段距离,到门口和就座的时候,才大步赶上去。在试飞院接待室的桌子上摆了中华香烟,薄一波同志悄悄地将一包大中华,装进赵尔陆同志的大衣兜里,在行走的路上互相举“脏”抓“偷”,情趣盎然。
陪同小平同志视察的队伍共有几十人,除上面提到的领导同志外,还有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谷牧、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余秋里、冶金工业部部长吕东、西北局书记处书记王林、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肖纯、以及中央各部门、西北局、陕西省和西安市的有关党政负责同志。
视察的队伍驱车来到试飞机场。在起飞跑道北侧的草地上,摆了一排排木制桌椅,中央领导同志坐下来观看军用战斗机的飞行表演。孙志远部长拿出一叠中外飞机资料,紧挨着小平同志翻阅着、介绍着。
小平同志在试飞院俱乐部门前的广场上,同阎良地区航空工业各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合影留念。本来应该出发离行了,可是听到消息的职工群众,纷纷云集在马路上,要求欢送中央领导一行,目睹小平同志风采。为了等待派人维持好欢送群众的秩序,小平同志就在试飞院俱乐部门厅的硬木椅子上,坐等了几十分钟时间。他耐心的端坐着,深深地思考着,坦然地、平静地抽着秘书递给他的雪茄。
下午二时许,小平同志的车队出发了,在进入工厂二号大门后,小平同志一行下车步行在欢送人群的夹道中,向人们微笑着招手致意。西飞人用鼓动的千百双手臂,企盼的千百双眼睛,欢送小平同志登上了停在铁路专用线上的专列。
仅仅两个月后,一场寒流席卷而来,浊浪排空,阴风怒号,一刮就是十年。十年后的初冬十月,春天终于又降临在中国的大地上。在西飞人的心中,永远铭记着那个乍暖还寒的年月,铭记着在那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中,深谋远虑,叱咤风云的世纪伟人——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