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乐颂邓公的“不扰民”
·徐一·
邓公的百年诞辰牵动着亿万大众。官员有官员缅怀的视角,民众也有民众怀念的街谈。在献向邓公的枝枝“花束”中,笔者感到,一枝“花束”沁人心肺,这枝“花束”叫“不扰民”。
“不扰民”是邓公极为鲜明的性格。44年前,即1960年2月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考察广东佛山,当地《南方日报》《佛山日报》等报纸未作任何报道。而接待要求,当时省委第一书记陶铸给当时的佛山地委书记杜瑞芝打招呼,也只是“要备点辣椒”。在邓公成为第二代领导核心,并为改革开放建立了丰功伟绩后,在1992年南巡深圳考察民俗文化村时,“园区按原先部署不对游客开放,对外也暂停售票。”“但小平知道后,指示不要影响其他人游园,还是正常开放。”两件“芝麻事”其实映照邓公的伟大品格:不扰民。
然而,在某些地方某些基层,“不扰民”似乎成了“水过鸭背”,而扰民之事屡见不鲜。比如,部门乱收费、乱摊派成了社会通病;某些官员下乡检查动辄车水马龙,警车开道成了时髦;强征土地野蛮拆迁更刺痛了群众的心。桩桩扰民之事的背后,人们已嗅出“不扰民”传统的丢失,已看到群众观念的淡忘。
而今,在邓公百年诞辰之际,民众重谈邓公“不扰民”的桩桩感人事,其实,也在“艺术”地表示了他们的心声:扰民之事不能做,不扰民的传统要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