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为什么“想不通”
牛一
8月31日《经济日报》报道,曾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企业化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荣誉的安徽生化和医药领域大型骨干企业的丰原集团,因超标排污被国家环保部门列为淮河流域“污染大户名单”,受到停产处理,并被媒体作为反面典型而“曝光”。为此,集团老总“想不通”:我们为经济发展贡献大,排污指标为什么就不能增加一些。
依那位企业老总的看法,优秀企业贡献大就应该多排污。表面上看,这反映了个别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淡漠,但在实质上却反映了近年来我们一些地方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由于一些地方官员缺乏科学的发展观,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发展轻环保,以单纯追求GDP总量增长的最大化为目标,心照不宣地与一些企业老总追求的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形成了默契。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在一些地方环境保护被置之脑后,只要是够规模、有实力、对当地GDP增量贡献大的企业,就可能被列为“重点”加以特殊保护,即使环保部门要进入企业履行正常的环保检查,没有地方主要领导的批示也会遭到拒绝。一些严重污染企业,之所以时关时开,有禁无止,敢于顶风运行生产。在很大程度就是其背后有地方政府这顶“保护伞”。政府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经济高增长,势必导致企业环保意识的麻木,对环境保护的漠视。
时下,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正在成为全民共识。要根治污染,必须使环保责任直接与行政首脑的乌纱挂钩,成为事关官员奖惩升降的“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