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范渊源小考
□陈新
家范,亦作家训、家诫、家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一种典籍,它是在传统的伦理之上,借助尊长的权威,对子孙族众的道德约束,是古人向后代传播立身治家、为人处世、齐家教子思想文化的载体。
家范的产生,源远流长。周朝时期周公教儿子鲁公不要求备于一人、孔子教儿子伯鱼学诗学礼就已能看到古代家范的雏形。两汉时期,新兴的豪族大家通过密切宗族联系来扩大社会影响力,纷纷制定宗教或家庭的清规戒律,并采取文献形式。首先出现的是书信形式,如刘邦的《遗太子书》、刘向的《诫子歆书》等,虽然与后来规范性家范之作有一定距离,但也完全不同于训诫活动的家范,它已经由简单单纯的口头训诫落实到书面文献上。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是传统家范的成立时期,内容上不再针对一事或局限于一时,形式上以原则性条文出现。代表作有三国蜀诸葛亮的《诫子书》、东晋陶潜《与子俨等书》等,但或因不传或因过简未能产生什么影响。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标志着规范性家范的诞生,是现今可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封建家范专著,也是历代家范中的经典之作。宋代掀起了写作家范的高潮,代表作有司马光的《家训》、陆游的《放翁家训》、袁采的《袁氏世范》和朱熹的《训蒙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家范除了伦理内容之外,又增加了支配家庭经济关系的规定,反映出宋代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并在时清两代家范中得到发扬。家范之作在金元时期,转入低潮,除郑太和《郑氏规范》外,多不足取。但一进入明朝,家范之作大量增加,今可知的有关文献90余部(篇),如方孝儒的《家仪》、庞尚鹏的《庞氏家训》、姚舜牧的《药言》、袁衷的《庭帏杂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清代不仅传世家范多达60余部(篇),出现了像孙奇逢《孝友堂家规》、博山《霜红龛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张履祥《张杨园训子语》、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等具有典型意义和史料价值的作品,还产生了带有总结性质的辑录之作,如张师载《课子随笔》,所辑历代家范文献87种,为今天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
因为古代家范凝聚着前贤的人生体验、学术见解、现实评价和社会理想。特别是那些家范中的佳作名篇,早期已从一家一族的训示,繁衍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普及性读物,这些人生哲理、处世的德行,直接陶冶着我们的民族精神,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形成了我们独特的民族传统。因此,家范是一批值得我们珍视、整理、研究和介绍的民族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