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误购假画的“十招”
一·“不会看画,应会看人”
如果你是人道不久的书画收藏爱好者,尚处于“学习阶段”,届时又找不到一位合适的行家为你“掌眼”,那对你而言,尤其必须“不会看画,应会看人”了。售画者的人品、修养、学识、资历如何,往往关系到其出售的画作的真伪及优劣。如果你了解到他的人品佳、修养好、学识广、资历深的话,你就可以考虑以此人为购书画的途径了。
二·“听其言、观其壁”
如果对售画者的各方面都不是太了解,那你可通过他对欲出售作品来历的介绍、对画作作者的评价、画作质量优劣的评定,以及此画升值前景的预测等方面所做出的表述,对他给你的印象得出一个综合的判断。如果你感到在他的表述中,有明显的言不由衷或夸大其词,那么就有必要谨慎对待了。同时,你还可通过观察他店堂或家中墙壁上悬挂的画作,是琳琅满目“开门见山”的真迹,还是寥寥无几“鱼目混珠”的状况。如果是前者,你误购假画的机会就要少得多;而遇后者,你无疑就要多留个心眼了。
三·“明知故问”
你可用你所掌握和了解的情况,来一个“明知故问”,以借此来进一步考察售画者的可信程度和学识的寡博。同时,你可将心中存有的疑惑提出,让他解答。一般而言,为了尽快的售画,他会耐心地回答你的问题,尽量打消你的顾虑。如果你发现他的表述中存在着答非所问,甚至于避实就虚和漏洞百出的状况,那购此画就尤其要慎重了。
四·“认画不认人”
某地曾发生过这种事情,一位著名画家故世后画价升,其子女由于“眼力”不佳,在市场上见仿其父的伪作价廉,因不知其假而当真迹购入,再转手谋利。此外还有一些名画家的学生弟子拜金意识恶性膨胀,在画家去世后,以制假售假来谋取不义之财,如“制贩名画家陈大羽赝品案”,即是陈大羽先生的得意学生所为。因此,书画收藏者要“认画不认人”,不要以为售画者为画家的亲朋好友就盲目相信,必须应当“就画论画”一切以画的真伪为准。
五·“借一根拐杖”
如果收藏者有条件的话,最好请一位“艺术顾问”为您“掌眼”,这将对你的收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艺术顾问不仅要有正直的人品、良好的艺术素养和与书画市场有关各界融洽的人际关系,而且还应有长期在书画交易实践中练就的鉴赏力、对书画市场走势的洞察力,他会按照收藏家的喜好和要求,为收藏家寻购到值得投资的物美价廉的书画藏品。而佣金可参照美国艺术顾问协会的建议执行:即“艺术顾问”只向委托人收取顾问费,而不是赚取差价。
六·对画作“明察秋毫”
有意作假者,定为心术不正之徒,“人品不高,画品岂能高矣?”其艺术功力和成就决不可能在名家之上,只要认真鉴定,就定能发现其中的马脚,所以在“战略”要藐视伪品。但是,正如真迹不一定幅幅均为优一样,伪作也不一定件件都是劣品,因此在“战术上”要重视它。或应用“正证法”,即观画时找出其中足以能显示名家个人独特艺术风貌的“出采”之处,而此恰恰又是作伪者由于心术不正和功力欠佳所不可能达到的艺术境地。或采用“反证法”,即力求辨别出画中作伪的破绽,从而判其属伪品。
七·慎购“无底价拍卖会”上的名作
按照艺术市场惯例,书画拍卖机构通常是不对拍品的真伪负担责任的。因此,书画赝品制贩者,往往会乘虚而入,利用所谓的“无底价拍卖”,使伪品借机出手。如曾在南京举办的某个无底价拍卖会上,徐悲鸿的“奔马图”以二千元成交,齐白石的“青蛙图”仅以一千六百元成交,真伪不言自明。
八·警惕拍卖会上“价不符情”的陷阱
由于某些拍卖会主办者的经验不足,或拍卖鉴定顾问“顾而不问”等各种原因,致使伪作在大型拍品中屡见不鲜,而其往往又以异常低于“行情价”的面目出现。如不久前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大型书画拍卖会上,一幅有三平方尺并注明为已故海上画派名家——江寒汀的“三鸡图”,估价仅为一千三百元至一千七百元,远远低于江氏每平方尺约一千五百元的“行情价”。尽管其被一私人藏家以三千一百元的价格拍购,但之后终于从“甲辰二月寒汀居士江获作于海上”的题款中发现了此伪作的破绽。因江氏生于一九零三年,故世于一九六三年,而“甲辰”的相应纪年应是一九零四年和一九六四年,莫非此画为江氏一岁时或故世一年后所作?最后以拍卖行的退赔而告终。
九·不要轻信所谓的“保真”
面对假画越来越引起人们警惕的状况,不少商家纷纷打出了“保真”的招牌,但因假画本小利大,而商家通常功利心较重,其间不知假售或明知假售的现象仍有发生。而一旦买者确认误购假画要求退货时,有些不讲信誉的商家通常不是敷衍搪塞,就是拖延赖帐,不肯轻易退货。因此,非买家自身“眼力”很好外,购买前应尽量找行家来“掌眼”。
十·不轻信“故事”,切记“好货不便宜”
贩假画者与你单独接触时,常常会编造种种“故事”,并以不同寻常的低价诱你上当。如发生在南京的“制贩陈大羽赝品案”中,尽管受骗人有十余年的书画收藏经历,并且具备了相当的“眼力”,但由于其贪便宜,听信了卖家急需现金的“故事”,仅以八千元的价格买下了四幅各为五平方尺的“陈大羽花鸟精品”,而其一幅雄鸡图的市场行情价就应为一万五千元,此次受骗使当事人至今仍心存顾虑。 (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