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04年10月19日
工运新闻
03

关于引导青工自学成才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变化,企业中的大多数青年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及参加培训进修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以便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生活的自主能力。据某地区有关调查表明:青工队伍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与前几年相比,已有了很大提高。青年工人通过自学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本无可厚非,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青工自学进修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摆脱现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岗位,这种现象使许多企业技术工人匮乏,青工业务技术青黄不接,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当前青工自学存在的误区。

1.价值导向错位,缺乏敬业精神。我们毋庸讳言,从客观上讲分配机制,用人机制在诸多企业尚未健全和完善。企业分配上的不合理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再加上用人机制上没有完全打破工人与干部的界限,真正做到“任人唯贤”。在个人进修、自学等方面,没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不利于青工学技术业务。但从主观上来讲许多青工在新旧体制转型时期,各类思想观念相互碰撞,认识上产生了诸多误区:价值导向扭曲,对个人位置没有摆正等等。总认为靠一纸文凭便可以改变现状,而把爱岗敬业这一社会普遍要求当作陈旧观念。甚至认为这一最基本的要求会遗误乃至毁了自己。部分青工在本岗位不思进取,技术上不求上进,不学不问。据某公司统计,在坚持业余自学进修的20名青年工人中,有14人所学专业与本职工作并无关联。问其原因,他们或者回答不愿从事体力劳动,或者回答对本职工作不感兴趣,梦想取得文凭后就可以改变现状。他们感到工人岗位没前途,付出的体力劳动多,环境差,收入低。

2.分配收入差距,缺乏钻研精神。实行工资制度改革后,管理人员和一般工人之间的岗位工资差别较大,一部分青工错误地认为“再好的技术也还是一个出苦力的穷工人,有啥出息”甚至产生“技术越高,懂得越多,则事情越多,工作越忙。没有技术落得清闲”的错误思想。如今的青年更加注重眼前利益,更加注重实惠。一些青工偏激地认为自己拿一份钱,干一份活,绝不“多管闲事”。他们在工作之余坚持自学,千方百计地进行智力投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期望寻找更理想的职业,为将来跳槽打基础。其实许多青工没有认识到社会竞争的一般规律,盲目频繁跳槽,不但无法实现个人价值,反而会这山望着那山高,高不成低不就,耽误了自己,也给社会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3.对社会需求缺乏认识,对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调查表明,全国1991年的培训机构以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为主,数量仅4000余家,而2000年全国各类培训机构达到38000家。在培训市场火爆的背后,是“培训绝对是一种投资,可以带来巨大回报”的理念,而这种观念也已经被绝大多数的企业和青工所认同。特别是由于教育市场的炒作,把一些专业炒到沸点,许多青工对热门专业一哄而上,如参加财会、计算机、经济管理、施工预算、外语等专业知识学习的较多,使这几类专业人员达到饱和,岗位需要量明显降低,造成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的积压浪费,致使有些青年学无所用,而工民建、机械维修等工作起来较辛苦的专业自愿学习进修的人就比较少。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

综上所述,青工自学误区较多,如何正确引导青工自学成才,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浅见。

1.全面了解人力市场的需求,具备三个基本素质和掌握三张通行证。面对21世纪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挑战,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具有三种素质:一是有思想,能够认识规律,把握趋势,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二是有胆量,敢于正视现实,剖析个人;三是有魄力,要具有判断力及应变能力。同时还必须拥有三张通行证:(1)学术性通行证。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说写和运算能力,强调取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作用的知识。(2)职业性通行证。是指集中进行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上劳动所需要的教育。(3)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如果一个人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学术和职业方面的潜力就不能很好地发挥。

2.树立岗位成才,岗位建功的观念。有为才能有位,想多得就必须多劳,多付出才能多收获。要满足岗位要求不被淘汰,就得要多学业务多学技术,将青工的危机感自觉转化为强大的奋发向上的动力,使之对待岗位兢兢业业。要形成一种尊重人才,崇尚技能的意识和氛围,树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意识。要抓住青工争强好胜的心理,在班组长、干部聘用等问题上,努力营造竞争氛围,培育竞争体系,使竞争公平公开,从而促进青工与工作岗位更紧密结合。青年人只有恰到好处地给予任其作为的天地,才能促其施展才华,发挥效能。另外,通过各个层面各类活动的开展,形成人人关注并致力于青年职工成长的社会共识。

3.创造良好条件,鼓励青工自学成才。唯有如此,才能调动其求学上进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本企业的栋梁之材。具体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适当地建立青年人才库,制定特长登记表。这样方能公平、公开、公正地培养、选拔、使用青年人才,有利于对青年员工的知识水平,技术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更合理地利用人才,发挥各类人才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使青工学以致用,专有所长,学习有劲头有盼头。

第二、要建立健全配套的奖励激励机制,使之成为企业行为。对于普通青工来讲,最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尊重。干得好与坏,能力强与弱,都要有不同的体现。如果把他们之中的表现突出者调整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或给予较高的待遇,将会有很好的激励效果。企业需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为青工的晋级、奖励、举荐提供政策保障,使青工真正觉得学技术有奔头,有甜头,当工人凭自己的能力生存并不比别人矮一头。

第三、要加大人才培训的力度。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的教育培训中心,结合建立主要工种示范操作台,设置常规化的培训基地和岗位训练指导站,开设短训、函授等学习辅导班。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单位的培训点,坚持开展业余培训,由所在公司技术干部承担提高青工技术素质的培训任务,逐步形成“评价—培训—考核—激励—再培训”的良好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员工正确选择各种培训,节省时间和精力,并结合本企业学到真本领,全心全意地为企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 ■邬红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