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陕西压延设备厂科技兴厂侧记
在陕西压延设备厂生产车间参观采访,不时能看见金眼碧发的外国人在机器旁指指点点,压延人自豪地称,那是外国的技术专家。办公楼道里,有关与外国公司合作的资料照片比比皆是,其中不乏德国的西马克、日本的日立、三菱重工、意大利的达涅利等国际著名公司。压延厂的厂长郭恒中骄傲地说,压延的产品如今出口美国、日本、德国等24个国家,每年创汇500万美元,企业与8个国家的18个国际著名公司有着合作关系。
那么,为什么国际知名公司钟情于偏居陕西富平的压延厂呢?
翻开压延的花名册,3156名在职职工中,技术工人为1907人,初、中、高级工的比例为2:3:5,技术工人队伍平均年龄为32岁。科技人才中有10名教授级高工。十年磨一剑,形成这样的职工队伍,来之不易。上世纪90年代初,创建于1966年的压延厂陷入了极度困难之中,一批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流失,留下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员人心思变。在重振企业雄风的过程中,企业确定了先和国内大企业合作,而后同国际知名企业联姻的战略。人才的重要,又一次显现出来。因为合作不仅靠先进的设备,还要有高技术的工人队伍。为此,企业制订了《跨世纪人才工程的目标与措施》,确定了各类人才的发展目标并制订了对策。新进厂的职工全部纳入培训,自学、办学习班、讲座和等级考试相结合,工人考核有细则,培训有档案。厂工会通过组织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活动,加快人才的成长过程。
鼓励人才向一线流动,每年给一线增加5%的技术工人。在两年一次的等级考核期内,对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者,技术等级可以破格晋升,而考核期内不合格者,则要降低或调离岗位。收入分配上,对同一工种的技术工人,以岗位不同、技术高低、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为1:5左右。学技术,在全厂形成了风气,拥有技术也成为和外国人叫板的一种资本。朱尊起是一车间主任,现在他所在车间的生产任务占全厂的40%,操作现代化大型机床设备的工人都已达到大专水平。车间从开始接手板带、镀锌线等设备生产过渡到和外国的公司大规模合作生产机器设备而后出口。外国公司培训中国工人,中国企业按外国标准和国际接轨,国内一些大的钢铁企业纷纷找上门和企业合作,职工们也尝到了为大企业服务,挣外汇的甜头,在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洋人”打工挣小钱的时候,厂里的技术人员也在洋为中用,吸收消化外国大公司先进的图纸设计理念,创造陕压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去年,压延给浙江协和薄板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开发设计生产了价值5000万元的1450MM六辊可逆冷轧机组,这是一项交钥匙工程,标志着压延厂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技术队伍在发展中得到检验和外国公司的承认,压延厂目前在西安设立了研究机构,以期获得更大的起色。
本报记者 赵阳